武则天慵懒地倚在龙榻之上,指尖摩挲着西域进贡的夜光杯,目光扫过阶下侍立的年轻男子。
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六十七岁登基后,不仅颠覆了男权统治的格局,更以一场惊世骇俗的“后宫革命”,将封建礼教的桎梏撕得粉碎。
武则天的“面首”之风,始于登基前夕。
彼时,她虽手握大权,却仍需面对来自朝堂与民间的非议。
为了证明自己与男性帝王拥有同等的权力与欲望,也为了填补丧偶后的情感空虚,她悄然打破了帝王专属的“三宫六院”传统。
第一个走入她视野的,是白马寺僧人薛怀义。
薛怀义原名冯小宝,本是街头卖药的小贩,因身材魁梧、能说会道被千金公主引荐入宫。
武则天赐他姓薛,改名怀义,并命他剃度为僧,以掩人耳目。
薛怀义得宠后,不仅夜夜侍奉左右,更成为武则天政治上的得力助手。
他主持修建万象神宫,为武则天称帝制造祥瑞舆论;率领军队出征突厥,虽未真正交战,却也为武则天赢得了“御敌有功”的美名。
然而,随着权力膨胀,薛怀义日渐骄纵,竟火烧明堂,彻底触怒武则天。
公元695年,薛怀义暴毙于洛阳街头,死因成谜,坊间传闻是被武则天秘密处死。
薛怀义死后,御医沈南璆短暂得宠。
但他年事己高,难以满足武则天的需求。
此时,太平公主为讨好母亲,将张氏兄弟——张易之、张昌宗引荐入宫。
这对容貌昳丽、精通音律的美少年,迅速成为武则天的新宠。
张易之肤白貌美,被赞“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张昌宗则擅长音律,能歌善舞。
武则天不仅为他们修建控鹤监,让其参与朝政,甚至默许他们干涉官员任免。
张氏兄弟恃宠而骄,连武氏子弟与李唐皇族都争相巴结,尊称他们为“五郎”“六郎”。
这场后宫闹剧,很快演变成朝堂动荡。
张易之兄弟仗着武则天的宠爱,大肆排除异己,甚至插手太子人选。
公元705年,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氏兄弟,逼迫武则天退位。
这场政变的导火索,正是张氏兄弟对朝政的过度干预。
讽刺的是,武则天一手培养的男宠,最终成为压垮她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世对武则天养面首的行为争议不断。
儒家士大夫斥其“牝鸡司晨,违背纲常”,将她的男宠制度视为“荒淫无道”的铁证;现代学者则认为,这是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公然反抗——既然男性帝王可以妻妾成群,女性皇帝为何不能拥有自己的“后宫”?
武则天的面首们,本质上与男性帝王的后妃并无二致,皆是权力博弈中的棋子。
更值得玩味的是,武则天对男宠的掌控始终游刃有余。
她重用薛怀义为政治造势,提拔张氏兄弟制衡朝堂,却从未让任何一人威胁到皇权。
即便在临终之际,她也能冷静地默许政变发生,以保全武氏家族与李唐王朝的血脉延续。
这场充满香艳色彩的后宫风云,实则是一位女政治家对权力与欲望的极致诠释。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武则天留下的,不仅是无字碑上的千古谜题,更是一段让后人既震惊又深思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