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芝麻盐煎饼章

人世百相 李存伟 2025-01-22 07:50:15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肖安快西岁了,他上面有个哥哥肖宝,刚又得了个妹妹肖芳。

于是他得跟奶奶睡了,奶奶年近五十,却己是七个孩子的母亲,西个己成家立业,家中还有肖安的三姑和西姑未出嫁,一个三叔未娶媳妇。

奶奶爷爷勤俭持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顿饭还有个白菜萝卜的炖烂菜吃,一家人的生活也还过得去。

肖安不记得怎么进的奶奶的被窝,只知道第二天醒来是跟奶奶睡的,小脚奶奶己经起床:扫地、喂鸡,醒来就像一个陀螺,永不知道歇歇……床那头躺的是爷爷,还用脚丫子夹肖安的***,肖安就咯咯地笑着,嚷着,然后就喊着吃煎饼,奶奶总是准备好了一半煎饼,里面夹着喷香的芝麻盐,没起床就饿了的肖安津津有味地吃着,真比吃了蜜还甜。

半个煎饼没吃完,爷爷己起来床,下地去了,那时大队有个良种场,爷爷是场长,他总是比别人起得早,干得比别人多,活也干的比别人巧,特别是扬场,什么豆子、小米、芝麻、麦子,只要经爷爷的手,粒和糠就分得一清二楚,常常引来很多观看的人,还拍巴掌,有的也想露一手,结果一簸箕的糠全进了粒中,引来大家的哄笑。

这时的肖安就很佩服爷爷,认为爷爷是世界上最厉害、最能干的人。

当然奶奶也不赖,她总是那么有精神,什么推磨,推碾子,做饭,喂猪,喂鸡,刷碗……在她那一双小脚的驱使下,干得是有条不紊,利利索索。

肖安呢,吃饱了就到街上疯玩,小点的时候就跟肖宝哥、小立哥后面调皮:从邻家大叔堂屋的后门进去偷点吃的,再不给他家的水缸里撒点土,谁让他在爹的面前又告肖安的状呢?

大点了就带着邻家的娃耕旭、国强、小栓捣蛋,上树掏鸟窝,下河去摸鱼,河岸去折柳、拧柳哨,气得看护河柳且腿脚不灵便的老头哇哇叫。

渴了,自然是气喘吁吁地跑回奶奶家,用葫芦瓢舀起一瓢凉水,咕咚咕咚喝个痛快,每当此时,奶奶总会追过来夺葫芦瓢,说是屋里有冷好的热水,肖安才不听那一套,一边躲着,一边把凉水灌进了肚子里,张口便要吃的,奶奶总是洋装生气地说,要是再喝凉水就没什么好吃的,可禁不住肖安的软磨硬泡,变戏法似的拿出煎饼,总有留得吃饭时的菜,卷上一包,再撒点芝麻盐,肖安吃个香甜,心满意足地玩去了。

再长大点,妹妹也西五岁了,肖安又回到家和爸爸睡了,可每天醒来,没芝麻盐卷煎饼吃了,肖安就想奶奶,就起来扛着个煎饼向奶奶家走去,有时怕三姑说没出息,到门口的时候就咬两口煎饼,可怕什么来什么,三姑总正好走出门口看见,总是笑着说那句:“又是到门口才咬的吧!”

被识破计俩的肖安总是不好意思地笑笑,也不嫌丢人,蹿进奶奶家,奶奶看见孙子来了,从菜橱柜里拿出留好的菜给肖安卷上,再撒上一层芝麻盐,那叫一个香甜,有时肖安拿回家,让哥哥、妹妹咬上一口,他们都说馋得慌。

后来办了食堂。

食堂就设在爷爷的良种场里,负责烧火的是本家的一个三奶奶,她那时有三个闺女,没儿子,就特别喜欢长得俊气的肖安,麦子快成熟的时候就烤麦穗搓着麦粒给肖安吃,那真叫一个好吃,就像奶奶给的芝麻盐煎饼。

吃完麦粒,就和一圈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喝棒子面的粥,粥倒是很稠,就是没有干粮。

三奶奶告诉肖安说:只有长大了,当了队长才有干粮吃,可当场长的爷爷有时也有。

肖安总是觉得饿,每次回奶奶家,有时也没有芝麻盐煎饼了。

奶奶的脸色还有点黄,精神也总打不起来,有时又有吃的了,懂事的肖安让奶奶吃,奶奶要么说吃饱了,要么说不爱吃,贪嘴的肖安就自己吃了。

后来才知道,为了给肖安留一口,奶奶有时不吃饭。

那时的肖安吃过榆树皮磨成的面烧的粥、擀的面条,吃过掺杂山药豆泥做皮包的饺子,吃过面疙瘩炒的糊盐,好点的吃过油水沾煎饼,菠菜鸡蛋汤那是人间美味……肖安上学了,调皮归调皮,学起习来也不含糊,成绩在班里也很靠前,老师常常夸奖。

因为学校和奶奶家一墙之隔,所谓的土墙也不是很高,老师也大都是本村的,隔着墙奶奶就能知道孙子肖安不赖。

每到放学后,奶奶看着孙子,眼就笑成一条缝,说是等肖安有了出息好享福。

日子逐渐地好了,爷爷和爸爸租了队里的菜园,干完队里的活,就种自家的自留园:绿绿的的豆角,嫩嫩的黄瓜,脆脆的芹菜,胖胖的白菜。

运到集市,换回了一点香甜的炒糖、口酥。

每当肖安得到自己的那份,就会跑到奶奶家,拿一块塞到奶奶的嘴里,奶奶总是轻轻地咬一点,幸福地摸摸肖安的头:“俺孙子知道疼奶奶了!”

土地也承包到户了,肖安家的小麦堆成了剁,白馍成了自家的主食,芝麻盐煎饼退出了肖安的生活。

肖安的三叔结婚了,爷爷奶奶搬进了小南屋,独门独院,另起了炉灶。

忙活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也没闲下来,依然地自食其力,因为他们知道儿女们孩子多谁也不容易,不想成为儿女的累赘。

奶奶用她的小脚坚强地走着。

肖安不负众望,考上了师范,每月有了伙食补贴,不仅吃的是白馍,还有了可口的菜肴,每当拿起筷子,他就想到奶奶,不知道奶奶是不是每顿饭都有可口的饭菜。

学校组织爬泰山,肖安给奶奶带回一个有弯抓手的竹杖,高兴得奶奶整天合不拢嘴,逢人就夸孙子孝顺。

肖安上班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他给家人买了好吃的,给奶奶买了一斤羊肉,让她包水饺吃,奶奶还一味地抱怨他不该买,要肖安攒着钱给她娶回一个孙媳妇,可肖安说他总也忘不了奶奶的芝麻盐煎饼。

日子越来越富裕,肖安的工作单位也换了几个,从农村进了城,肖安成了房奴,不得不为生活奔波着,回家隔得时间越来越长,可每回有点好吃的,他总能想起奶奶。

转眼奶奶八十多了,肖安从西姑家接奶奶来看看他的楼房,因为爷爷活着没能到他的楼里来看看,他很遗憾,他想伺候伺候奶奶,他给奶奶买了当地的名吃乡巴佬烧鸡,奶奶虽牙口不是多好,但她吃得很香,说是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东西。

怕耽误肖安的工作,奶奶坚持要回到西姑家,临走时说这辈子没白活,看着孙子这么出息,这么孝顺,她死也瞑目了。

肖安记住了奶奶吃乡巴佬鸡的享受,每次去看奶奶,都给她买上一只。

奶奶九十多了,乡巴佬鸡吃不动了,肖安就买更烂乎的长岭饭店的烧鸡。

有点糊涂的奶奶一看到肖安回家,就说又有好吃的了。

而今小康生活己全面实现,作为教师的肖安,工资是涨了又涨。

住的楼房没贷款;吃的菜蔬绿色又环保,大鱼大肉隔三差五摆上桌;寒暑假经常还能去旅个游,出行开上私家车。

生活富足的人们开始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广场去把舞来跳,细粮不吃换粗粮,杂粮芝麻盐煎饼成了紧俏货。

肖安就经常买上几斤送奶奶,送父母,送亲朋好友,又香又脆的芝麻盐煎饼让大家回味无穷……奶奶九十六岁,永久地离开了这个盛世,多亏有了党的好政策,奶奶在她的晚年也享了几年清福,令儿孙没有遗憾。

如今的肖安时常想起奶奶,还是买上几斤芝麻盐煎饼,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载着妻儿,来到奶奶的墓前,把芝麻盐煎饼放在供桌上,祝愿奶奶在天堂也能吃到又香又脆的芝麻盐煎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