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智收荀彧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东平县衙的雕花窗棂外,残雪未消。

刘意握着狼毫的手悬在竹简上方,墨汁在砚台里晕开 —— 他正在默写《屯田制疏》,这是前世从《曹操集》里背下的治军方略。

门外传来脚步声,却是乐进领着个青衫士子,宽袖中露出半截竹简。

"主公,这位先生在城门处与人争论天下大势,竟说我军必败于兖州牧刘岱。

" 乐进抱拳时,腰间环首刀鞘与门框相撞,发出清越鸣响。

那士子却不慌乱,长揖到地时,袖口滑落半幅帛画,正是兖州十三县地形图。

刘意瞳孔微缩 —— 帛画上用朱笔圈出濮阳、东阿等重镇,东平处画着北斗标记,正是他目前驻地。

"先生高姓大名?

" 他搁下狼毫,注意到对方鞋尖沾着陈留郡的红土,显然长途跋涉而来。

"颍川荀彧,字文若。

" 士子抬头时,眼中闪过惊讶 —— 他本听闻兖州出了个八岁 "神童将军",只当是草莽之辈,却见案头竹简上工整录着《管子・牧民》,砚台旁还摆着改良过的铜制弩机模型。

刘意心中狂喜。

荀彧!

这可是 "王佐之才",曹操的首席谋士!

此刻他尚未弱冠,应是初离袁绍幕府,游历天下寻找明主。

他按捺住激动,故意指着帛画道:"先生说我军必败,可看出刘岱有何优势?

"荀彧见少年谈吐不俗,索性首言:"刘岱拥兵五万,粮草可支半年,而将军虽得民心,却困于东平县弹丸之地。

"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案头未完成的屯田图,"不过... 若能效仿秦之耕战,以民为军,三年内可聚十万精卒。

"刘意突然起身,单手托起窗前丈二高的青铜烛台 —— 这是从县衙库房寻得的旧物,重约百斤。

烛台在他掌心稳如磐石,烛火映得他眸中生辉:"先生可知,某八岁能开二石弓,十岁通读《孙子兵法》?

" 他故意省略重生之事,只将天生神力与过目不忘归于 "幼有异禀","更知刘岱外强中干,其部将王肱克扣军粮,濮阳百姓己易子而食。

"荀彧震惊地看着少年托举烛台的手臂,肌肉在单薄衣袖下勾勒出惊人线条。

更令他心惊的是,对方竟知晓濮阳秘事 —— 那是他昨日刚从难民口中探得的消息。

"将军欲何为?

" 他突然拱手,行的己是臣属之礼。

"请先生为军师,共图兖州。

" 刘意放下烛台,竹简上的屯田制刚好写到 "分田到户,战时为兵","某知先生胸怀天下,当知汉室倾颓,非明主不能定鼎。

"当夜,荀彧在衙后厢房挑灯夜读,案头摆着刘意亲自绘制的 "兖州攻防图"。

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各郡县粮草储量、官军布防,甚至标出了济水河春季涨潮的时间 —— 这分明是只有久居兖州十年以上的老吏才能掌握的细节。

他不知道,这些全是刘意前世翻烂《兖州府志》的成果。

三日后,探马回报:刘岱果然派部将王肱率两万大军东进,先锋千余人己至无盐县。

刘意按图索骥,带着乐进和五百精骑埋伏在济水弯道。

当王肱的军队在河边埋锅造饭时,他突然策马冲出 —— 踏雪黑马在他胯下竟如战马般听从指令,前蹄扬起时,他单手搬起半人高的巨石砸向敌军粮车。

"投石机!

" 官军士兵惊叫着逃窜,却见少年将军在乱石堆中奔走如飞,每块百斤重的石头在他手中竟似孩童玩物。

乐进趁机率骑兵从两翼包抄,济水春潮恰在此时漫过堤岸,冲毁了官军后撤的桥梁。

这一战,王肱被乐进生擒,两万大军折损过半,粮草兵器尽归刘意。

当刘意扛着王肱的青铜战戟回到东平县城时,百姓夹道欢呼 —— 那战戟长一丈二,重西十斤,在他肩上竟如木杆般轻便。

荀彧站在城楼上,看着少年将军盔甲上的血迹,突然想起《周易》所言:"云从龙,风从虎。

" 他展开袖中帛画,默默添上一笔:东平县外,一颗将星正划破汉末的天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