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2)班的搬迁通知己经泛黄,边角卷起的褶皱里藏着时光的痕迹。
可每次路过那间教室,她仍会下意识地放慢脚步,透过斑驳的玻璃张望,期待能再看到那个伏案刷题的身影。
风掠过走廊,吹起她鬓角的碎发,恍惚间,仿佛还能听见他翻动试卷时的沙沙声,混合着钢笔笔尖划过纸面的轻响。
数学课代表的身份成了她最后的慰藉。
抱着作业本穿梭在各个办公室时,她总会在教师公告栏前驻足,目光急切地扫过每一张喜报。
某次偶然瞥见教师群聊里的消息,得知他在新学校的数学竞赛中斩获一等奖,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着她发烫的脸颊。
照片里的木影穿着陌生的校服站在领奖台上,身后是北京某重点中学的校徽,他嘴角勾起熟悉的弧度,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奖杯边缘。
伊飔染盯着那张模糊的照片,反复放大又缩小,首到屏幕自动熄灭,才惊觉眼眶早己湿润。
深夜的台灯下,伊飔染的笔记本上除了密密麻麻的错题,还多了许多摘抄的数学名言。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她握着钢笔反复临摹木影的字迹,试图复刻他笔锋里的凌厉与洒脱。
那些曾让她头疼的圆锥曲线和导数题,因为有了具象的牵挂,竟变得可爱起来。
草稿纸上,解题步骤旁偶尔会冒出一句:"如果是他,会怎么解这道题?
"她甚至买了同款蓝色墨水,看着字迹在纸上晕开的纹路,仿佛能跨越时空与他对话。
校园里的银杏叶黄了又绿,伊飔染养成了许多奇怪的习惯。
她开始收集所有关于北京的杂志,在地图上用红笔圈出他可能就读的学校。
每个周末,她都会去书店翻看《全国重点中学龙虎榜》,在"北京赛区优秀学生"的名单里寻找那个熟悉的名字。
天气预报APP里,北京的城市定位永远排在最前,看到降温预警时,她会下意识地裹紧自己的外套,想象着千里之外的他是否也添了件毛衣。
就连食堂的番茄炒蛋窗口,她也会在固定的时间出现,尽管窗口的阿姨早己换了模样,打菜的勺子再也盛不出记忆中的温度。
高考倒计时牌翻动得越来越快,志愿填报成了最艰难的抉择。
母亲指着地图上的省会城市,苦口婆心:"离家近,好照应。
"父亲则默默将她收集的北京高校资料收进抽屉:"别折腾自己。
"伊飔染盯着志愿填报系统里的北京高校,输入框里的光标不停闪烁。
她在草稿纸上列出北上求学的利弊,却发现每一条反对的理由,都能被心底那个声音轻易推翻。
最终,颤抖的手指删掉所有北方的院校,却在夜深人静时,将那些学校的招生手册打印成册,藏在床底的铁盒里,如同珍藏着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
毕业典礼那天,伊飔染特意去了图书馆。
她站在木影曾坐过的位置,抚摸着窗台上的划痕,突然发现其中一道浅痕竟与他腕间的疤痕形状相似。
阳光透过玻璃洒在她脸上,恍惚间,她似乎又听见了翻书的沙沙声,还有那个温柔的声音:"用参数方程解法会更简便。
"眼眶突然酸涩,她掏出珍藏两年的半张草稿纸,轻轻贴在胸口,感受着纸张与心跳的共振。
纸上的字迹被岁月晕染,却依然清晰,仿佛在诉说着某个未完成的故事。
走出校门时,伊飔染将草稿纸折成纸船,放进了校门口的小池塘。
纸船载着她未说出口的心事,在水面打着旋儿,缓缓漂向远方。
暮色渐浓,她回头望向教学楼,夕阳为整个校园镀上金边。
风掠过水面,吹皱一池涟漪,也吹散了少年时代最后的眷恋。
操场上,学弟学妹们嬉笑打闹的声音传来,她突然意识到,这段无疾而终的暗恋,早己融入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化作解出难题时的喜悦,变成了成长路上最隐秘的动力。
后来的日子里,伊飔染在省会城市的大学继续着学业。
图书馆的某个角落,她总会想起那个教会她用参数方程解题的少年;路过篮球场时,偶尔会驻足凝望某个投篮的身影;甚至在食堂闻到番茄炒蛋的香气,都会恍惚片刻。
她开始参加数学建模比赛,在深夜的机房里,用代码和公式编织着对未来的憧憬。
当她捧着获奖证书站在领奖台上时,突然明白,那段单向奔赴的时光,早己让她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而木影,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虽然遥不可及,却始终指引着她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