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郑伯克段兄弟残,掘地相见母子亲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公元前771年,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就是周平王。

因为国都镐京曾经发生过地震,遭到严重损害而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部落面遭受外患威胁,所以周平王在即位后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770年,在郑国、秦国、晋国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移到了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周平王将都城从镐京东迁洛邑的过程中,郑国的郑武公因为护驾有功,被封为周王室的卿士,协助处理政事,又得到了大量肥沃的土地,很快成为当时的一个强国。

郑武公的夫人是申国国君申侯的女儿武姜,她为郑武公生了两个儿子。

姜夫人生长子的时候出现难产,孩子的脚先露出来,她认为这种情况是逆生子,所以就为孩子取名为“寤生”,心里非常讨厌他。

等到生次子的时候却很顺利,取名为“段”。

段长大后长得一表人才,而且武艺高强,姜夫人非常喜欢他。

周朝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以嫡长子为尊,作为正统继承王位。

可是,姜夫人却因为偏爱次子段,多次请求改立段为世子,都被郑武公严辞拒绝了。

郑武公说:“长幼有序,不能混乱。

长子寤生没有过错,怎么能废长立幼呢?”

姜夫人不甘心,一首到郑武公临终前,仍然劝说郑武公,希望能改立段为世子,但是都遭到了郑武公的拒绝。

寤生对母亲从小厌恶自己,却又十分偏爱弟弟段的行为,全都看在眼里,他虽然嘴里不说出来,但是一首痛在心里。

郑武公去世以后,寤生继位,就是郑庄公。

次子段被封到了共城,被称为共叔段。

姜夫人看到自己喜欢的小儿子段,不仅没能成为国君,而且封地只有一个小小的共城,就摆出母亲的架子,屡次三番地让郑庄公多封给共叔段城邑。

她先是要求郑庄公把制邑一带地方封给共叔段作为封地。

郑庄公说:“制邑地势险要,是重要的关塞,祖上有令,不能封人。

除此之外的地方,想要哪里都可以考虑。”

姜夫人又提岀将京邑封给共叔段。

京邑地方面积很大,占到了郑国的三分之一。

按照周朝的礼制规定,诸侯、大夫的封地的城墙规模都是有明确要求的,大的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而京邑的城墙比郑国的都城还要高大。

对于姜夫人的过度要求,许多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劝告郑庄公不能把京邑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唯恐将来养虎为患,对郑庄公不利。

郑庄公却说:“这是母亲的命令,怎么敢拒绝呢?”

就答应了姜夫人,把京邑封给了弟弟共叔段。

共叔段受封京邑之后,到王宫中向姜夫人辞行。

姜夫人偷偷地对共叔段说:“你哥哥庄公不念兄弟之情,对待你太克薄了,是我再三请求,他才勉强同意把京邑封给你的。

你到了京邑以后,要招揽兵士,积蓄力量,暗中做好准备。

将来一旦有机会,你就起兵袭击国都,那时我会在国都做内应,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得到郑国了。”

共叔段到了京邑以后,果然想方设法地招募士兵,加强军备,扩充地盘,相继征服了郑国西部与北部地区,势力很快强大起来。

在此期间,一些大臣告诫郑庄公,要提防共叔段图谋不轨,建议他借助机会,早早杀掉共叔段。

郑庄公都婉言拒绝说:“共叔段是母亲喜爱的儿子,是我喜爱的弟弟。

寡人宁可失去土地,也不能伤害兄弟之情,不顾母亲的意愿啊!”

姜夫人看到共叔段的势力逐渐强大,终于忍耐不住,趁着郑庄公到洛邑朝拜周天子的时候,写好一封密信,派遣心腹之人,到京邑给共叔段送去。

她在信中让共叔段约定起兵的时间,到时候她在都城做内应,从城内打开城门。

郑国的大臣得到消息,预先差人在路上设好埋伏,逮住了送信之人,将信呈报郑庄公。

郑庄公看完密信,重新封好,另外派人冒充姜夫人的人,送给了共叔段。

共叔段不知道中间岀了变故,下令储备粮草,装备武器,为反叛做好准备,并写信给姜夫人,约定起兵的时间和联络的暗号。

这时,郑庄公早就暗地里派出探子,潜藏在共叔段身边,对他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

就在共叔段要起兵反叛的前夕,郑庄公决定先下手为强,率领大军征讨京邑。

当时,共叔段还没有举起反旗。

京邑的官吏士兵大多忠于郑庄公,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以后,都说:“郑庄公仁厚有德,共叔段不仁不义。

参加反叛,天理难容。”

他们看到郑国大军气势汹汹地兵临京邑城下,都作势喊作一团,借机纷纷逃散了。

共叔段见势不妙,急忙撤离京邑,率军逃到鄢地,不久被追击的郑国军队击败。

他又逃回最初的封地共城,下令关闭城门守护。

共城原本就非常小,怎么能抵挡住郑庄公率领的郑国大军?

两军形势就像鸡蛋碰泰山一样,很快就见了分晓,共城被攻破。

共叔段无处可逃,掩面哀叹:“事至于此,都是母亲害了我啊!

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兄长!”

他拔出利剑,***而死。

郑庄公看到共叔段己死,抚摸着他的尸体,大哭一场,说:“我的傻弟弟,你为什么反叛呢?”

收拾共叔段的行装时,郑庄公发现了姜夫人相约起兵的密书,大为愤恨,恼怒姜夫人偏心至此,哪里还有什么母子亲情?

他一时气恼,就派人把密书首接送给姜夫人,并下令将姜夫人送到城颖安置,还当面发下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可是,过了没有多久,郑庄公就后悔了,他十分想念自己的母亲,而且思念之情与日俱增。

他心里说:“因为叛乱,不得己才杀死弟弟,怎么忍心再抛弃母亲呢?

这样做,实在是人伦罪人啊!”

他念叨着自己立下的誓言,有空就琢磨,该怎么做才能既可见到母亲又不违背誓言,做到两全其美呢?

郑庄公一时竟无计可施。

这时,有人劝说郑庄公:“主公曾经立下誓言‘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如果深挖土地,见到泉水,在旁边建筑地下室,先请姜夫人在地下室居住,您再到里面与母亲相见,这就不违背誓言了啊!”

郑庄公觉得有理,就让人选了山青水秀的地方,向下掘地深入十余丈,泉水咕咕涌岀,然后派人在泉水旁建成木屋,架上梯子通到地面。

一切准备完毕,郑庄公先派人接送母亲到木屋居住,随后自己乘车赶去,扶着梯子,下到木屋,拜见母亲。

母子两人见面,互相认错,抱头痛哭,重归于好。

郑庄公搀扶母亲走岀木屋,沿着梯子来到地上,亲自牵马拉车,载着母亲回到国都。

人们见到,无不抬手致敬,称赞郑庄公孝顺知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