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世界观
但我所见非我所得,三维空间内存在的,还有“暗物质”。
暗物质不能和电磁世界发生交互,强力、弱力、电磁力都不能使得暗物质产生变化。
暗物质是宇宙最原始的能量形式,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平静的水面,或静止的弦。
当水面荡起了涟漪形成了波;这些波在暗物质中快速涌动,即为光速C;波动频率越高,波动前进的幅度越短,但光速不变C= λ*F。
普通的波是没有质量的,只能看作纯粹的能量。
暗物质本身包含了一种和谐—正与负、阴与阳、峰与谷、首与尾、黑与白。
在量子力学中,空间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充满了微小的能量波动,这些波动会导致能量波谷与波峰短暂产生。
这些波动带有完全相反的一正一负的能量,通常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湮灭,恢复如初。
然而,当这种情况发生在黑洞的视界附近,黑洞的引力场强度足以影响这种量子涨落。
黑洞视界内的引力非常强大,以至于任何进入这一区域的粒子都无法逃脱。
当暗物质被引力潮汐撕裂,它就会随机产生一个基本粒子,这一过程即为“对称性破缺”,宇宙原本是虚无,对称的,一阴一阳彼此远离,穿越空间,重归于对称的过程就是能量和质量的演变过程。
总之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明并不是电磁世界的专利!
暗物质世界在宇宙的诞生和演变中,在能量的涨落中,坍缩出了智慧,孕育出了灵魂。
暗物质文明古老而悠长,他们的生命形式也非常稳定,暗物质的物理属性几乎赋予他们近乎永生不灭的生命,但暗物质作为电磁能量的前置形式,被黑洞不断的转化为落单的正与负、阴和阳。
暗物质在不断地消减,被黑洞吞噬,被黑洞转变,被黑洞蒸发,最后转为电磁世界的一份一份的普朗克能量,我们所处的电磁世界就是这样产生的。
但对于暗物质生命而言,这是致命的。
因为他们所依赖的生存物质越来越少。
暗物质文明悠久的历史和几乎没有断绝的文明,赋予他们超凡的科技和超绝的智慧。
暗物质不能首接与电磁物质产生交互,但暗物质和电磁物质共享同一个三维空间。
暗物质生命为了自救,成立了“种子”项目。
暗物质文明通过操控暗物质的密度制造“暗物质黑洞”,影响“暗物质黑洞”附近空间的曲率,进而影响共享这一片空间的电磁物质。
这种非自然黑洞需要耗费巨大的能量,而且会加剧暗物质世界的“蒸发”,暗物质生命必须确保这些黑洞微小而可控,可以自然湮灭,但同时又必须对电磁物质产生引导,对电磁世界产生影响。
暗物质文明在宇宙中广泛的搜索各种形式电磁生命的可能性,甚至期望通过非自然干涉,在宇宙中的宜居带创造生命,引导文明,培育忠诚。
当电磁文明发展到星际旅行的阶段,对能量的渴望,会让所有的电磁文明自然而然的染指核技术。
核技术会让物质的质量坍缩为能量,而这个高温高压的聚变或裂变过程,基本粒子会发生剧烈的碰撞,这种高温高压的环境下阴与阳重新融合,这将会变成暗物质的温床。
黑洞吸收暗物质、普通物质、能量转化为普通物质的基本粒子通过蒸发与湮灭重新汇入宇宙,而电磁文明出于对力量的渴望,大规模的利用和消耗物质。
卡尔达肖夫3级以上的文明就可以极大规模的产生文明排泄物,暗物质。
利用这种设想,暗物质文明积极选材企图创造出更多的电磁文明。
“种子”计划蓬勃发展,在宇宙中各处开花。
暗物质文明处理的非常巧妙,他们积极的隐藏自己的行踪,甚至希望控制他们发现或培育的电磁文明。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