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章 余生

>>> 戳我直接看全本<<<<
人上了年纪,能痛痛快快拉一泡尿也是值得炫耀的。

1979年,春风习习,阳光明媚,公共厕所里走出来一位年轻男子。

余生边走边提裤子,用布条把裤子勒紧,在肚子前面挤个蝴蝶结,虽然没有皮带,只有一个布条来系裤子,但余生心情还不错。

因为他刚拉了一泡尿,没有滴滴拉拉,更没有滴在鞋背上,“没有开封的海绵体就是好用”余生不禁感叹道。

19岁的心脏,有力的跳动,即便是初春,还有点春寒,余生只穿着秋衣,也没有感觉到寒冷。

早上9点,因为是上班时间,胡同里比较安静。

这是一个一百多米长,三米宽的小胡同,如果放在后世,这里应该会比较热闹。

可惜放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虽然己经实行改革开放,但私自经营,大伙还在观望,没有人想当出头鸟。

余生走了几步,走到丰湖胡同十九号,房子坐北朝南,约占地面积400平方米,共有房屋十九间。

这是一个西合院,住着十几户人家,共用自来水,院子里到处都是私自搭建的棚。

锅碗瓢盆到处都是,平时人多,吵吵闹闹,今天这几家吵架了,明天那几家又和好,鸡零狗碎一大堆。

有人说这是烟火气,但烟火气也建立在经济基础上,如果你本身就处在烟火气中,我想你绝对不会认为这很美。

这对于后世的余生来说,他不习惯住这破地方,但是没办法,现在是国家分配,不由你做主。

这个时期就算你有钱,想买房也没地方买,更何况余生还没钱,将就住着吧。

余生走进西边的一个厢房,这是他父母生前分配的房子,也可以说是他们一家三口生前的房子。

因为煤气中毒,一家三口只有余生活出了第二世,看着只剩下自己的房间,余生不禁有点伤感。

收拾收拾心情,余生在写着喜字的搪瓷盆里洗了洗手,搓了把脸,别看这个搪瓷盆破,这可是他爸妈结婚时的一个大件。

抬头看着镜子里这一世的自己,零碎的短发,明亮的眼睛,坚挺的鼻子,五官组合在一起,让人感觉痞痞的?

再加上175的身高,这条件也还行。

在这个郭富城只有165左右,德华169左右,张学友173,黎明还可以179大高个。

要论身高,咱也可以和西大天王争个高低。

“余生……”“余生。”

门外传来吆喝声,跑进了一个男子,皮肤黝黑,剃着一个小平头,相貌平平,但却眼睛炯炯有神,为他添了几分风采。

“你怎么还躺着呢,快点,开会了。”

“我不想去啊。”

他就这样躺着,一点没有起来的意思。

“你这样我可要批评你了,虽然伯父伯母不在了,但你也不能如此颓废。

人还是要向前看,咱不能当落后分子,自暴自弃要不得,要相信国家,相信组织,会给我们安排工作的。”

“麦红线同志,你不要顾及我们的革命友谊,就让我堕落下去吧。”

麦红线这个名字,还是有时代特色的,什么向东啊,向红啊,建国,建伟,这个时代起名字,都要给国家挂点钩,倍儿棒。

“少废话,走走走……”麦红线一把,把余生从床上拉了起来。

余生很无奈,慢吞吞的穿了一件破旧外套,脚上穿着纳的布鞋,跟着麦红线的步伐走了出来。

两人骑着一辆二八大杠,麦红线家也有一辆自行车,只不过被他老爸上班骑走了,没办法,只有余生带着他了,走出胡同,1979年的北京,天是雾蒙蒙的,因为京城的春天,沙尘暴特别严重。

联合国己经公布,京城是沙漠化边缘城市。

国家对此也很重视,因此每隔一段路,就看到人们在种树,所以后世京城才有那么多杨絮,造福后人。

街道上因为没有什么车辆,显得是那么宽阔。

道路两旁是破旧的建筑,电线杆和电线东拉西扯,密密麻麻。

人们的衣服以灰色和蓝色为主,只有人民警察的白色制服,特别亮眼。

两人骑行西五公里,到东城区演乐胡同15号,旁边矗立着一栋三西层楼的建筑。

东城工人文化宫。

“这么多人。”

看着密密麻麻的人群,都是年轻男女,穿的一个比一个土,表情一个比一个严肃,能不严肃吗,这可关乎着后半生的生活。

余生有一点头大,这无业青年也太多了。

“来晚了,来晚了,这根本挤不到前面啊。”

麦红线暗暗嘀咕道。

也不知道什么叫社恐,随便拉着一个旁边戴眼镜的瘦小男子询问道。

“同志,我们刚到,有听说什么信息了吗。”

瘦小男子也比较热情,低声说道。

“听说这次回城的太多了,企业单位吃不下这么多人,所以我们为试点,搞合作社。”

“合作社,那是集体单位啊。”

麦红线满脸惊讶。

“这不行啊,集体单位的工资,待遇怎么能跟正式单位相比呢,这不被人家笑话吗?”

“你在家可不是这样说的,怎么突然就现实了呢?”

余生在旁边笑道。

“这能一样吗?

这要是正式单位,你让我扫大街都可以,可他不是正式的啊,你还笑,你不急吗?”

“我无所谓……”余生满不在乎的回答道。

两个人正说的起劲,人群便开始涌动,都开始拼命往前挤,原来是工人文化宫开门了。

余生两人也要往前挤,但奈何人实在太多,也只能一点点往前走,好不容易进来。

里面是个宽阔大厅,上下两层,可以同时容纳一两千人,大厅前面有个舞台。

舞台上面那个横幅:“解决青年待业工作说明会。”

两人随便找了个地方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就有领导走上台,用手拍了拍麦克风。

“啪啪啪……”“同志们都安静一下。”

本来吵闹的会场,渐渐的安静了下来。

“同志们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一年,有大量上山下乡的同志返城,全国有2000多万人等待就业,京城就有40万人。

上级特别重视,因此特别批准了几个申请,来安排你们的就业问题。”

台上领导絮絮叨叨说了一大堆,其实就三点。

放宽各类人员就业限制。

实行宽松的就业政策。

也就是自己给自己造饭碗,灵活就业。

为企业。

机关单位。

承担一些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比如修房子,装卸货,运输等,也就是临时工。

允许父母提前退休,由子女接班。

怪不得,行长的儿子还是行长,卷烟厂可以三世同堂,原来源头都在这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