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贵门乡的贵门村,到处都能看到茶园,满眼盈翠,茶香西溢。
一座被常青藤和紫藤花缠绕的宅院,这里便是当地茶厂金家,金家有个独生女,名唤月瑶,今年刚大学毕业,在家帮助父母打理茶厂。
清明雨后,天气转晴,金月瑶如往常一样在翻晒着茶叶,将采摘下来的新鲜茶叶均匀摊放在阳光下晾晒,去除茶叶中的多余水分,防止茶叶发酵,并保留茶叶的香气和色泽。
“阿瑶,有一个你的快递,快来看下。”
金月瑶的父亲金张乐拿着一个盒子走了进来。
“给我吧。”
金月瑶边说边拿着剪刀打算拆开看看,盒子是青色的,和以前买的快递盒子不大一样,包装上发货地址都己经看不清了,实在是记不起买的什么东西。
金月瑶边拆边看,打开盒子,赫然发现了在快递盒中存放着一只与众不同的碗,碗的颜色是孔雀蓝的,碗的釉色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碗身似乎有着流动的光影。
“这碗确实很好看,但是我好像没有买过这个快递。”
金月瑶自言自语道。
“说不定是谁买给你的呢,看着挺好看的,留着喝茶也不错啊。”
金张乐不知何时出现在金月瑶背后。
金月瑶听了父亲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她仔细端详着这只神秘而美丽的瓷碗,越看越喜欢。
于是,她决定清洗一下就用来喝茶。
当她把热水倒入瓷碗时,奇异的事情发生了。
碗身上原本流动的光影突然变得更加明亮起来,像是有一股力量在涌动。
紧接着,一缕淡淡的茶香从碗中飘散而出,这茶香并非来自她正在制作的茶叶,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香。
金月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小心翼翼地抿了一口碗中的水,瞬间,一种奇妙的感觉席卷全身,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而神秘的茶园之中,周围都是珍稀的茶树品种。
金张乐看到女儿奇怪的举动,也凑过来喝了一口,同样感受到了那种神奇的氛围。
父女俩对视一眼,心中充满了疑惑和好奇,这个意外得来的瓷碗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金月瑶对瓷碗产生了莫大的好奇,在她的记忆里贵门这个地方一首有着贵门碗窑的故事,在老一辈的人口中故事版本有很多,大致以吕归叔来鹿门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时代不同版本。
大唐盛期,鹿门山是发达之地,鹿门山的土质非常适合做碗器,当地碗窑盛产民用碗器,价廉物美,有三千烟灶,人口众多。
到了五代十国,由于战乱横生和连年大旱,鹿门碗窑遂渐渐败落。
后吕归叔来鹿门后,再兴碗窑改善民生。
另一个故事里是在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嵊州吕氏始祖吕规叔,从婺州(今金华)迁居鹿门,创办鹿门书院,书院办起来之后,广招附近乡村子弟前来书院习文练武。
可办学经费紧张,而学生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学费收的不多,甚至有些学生免费。
为了解决办学经费问题,吕规叔想到婺州窑烧出的瓷器细腻结实,何不效仿,于是鹿门第一个碗窑诞生了。
以商养学,兴起碗窑事业,同时带领村民致富。
后逐渐发展到十八只碗窑,盛极一时。
贵门碗窑事业何其繁华,是当时本地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贵门农民除了采茶、种地之外,烧窑就是最重要的副业了。
各窑厂均生产陶器制品,产品品种贴近百姓生活,以制碗为主,还产坛、盘、壶、灯盏等日常生活用具,虽是民窑,却也不乏胎体细腻,色泽艳丽的精品,孔雀蓝、宝石蓝釉色大气恬静,土窑碗器朴素实用。
练泥、成型、晾晒、施釉、烧成,一气呵成、工艺娴熟。
“难道这瓷碗和鹿门窑有关?”
金月瑶惊奇地说道。
金月瑶走进贵门书院,西处打听村里的长者所在之处。
终于,在书院的一间小屋内找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金月瑶恭敬地向老者说明来意,并拿出瓷碗给他看。
老者接过瓷碗仔细端详,眼中闪过一丝惊喜。
“姑娘,这瓷碗的确出自咱们鹿门窑。”
老者缓缓开口道,“不过这可不是普通的瓷碗,它是当年为纪念书院成立特制的一批瓷碗中的一个。
这种碗烧制数量极少,每一个上面都刻有特殊的标记。”
说着,老者指着碗底一处极为隐蔽的符号。
金月瑶凑近一看,心中更加好奇。
“那为何这瓷碗会流落到外处呢?”
老者叹了口气,“多年前发生过一场洪灾,许多东西都被冲走了,也许这个瓷碗就是那时遗失的吧。”
金月瑶谢过老者,捧着瓷碗离开了书院,心里盘算着要好好保存这件见证历史的物品。
金悦瑶打算把瓷碗好好保存起来,走到卧室,打开柜子,将瓷碗放到柜中,正打算把柜子锁起来,却听到了声音从柜子传来。
“别锁着我。”
一个年轻男生的声音从柜子里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