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择日再议章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在庄严肃穆的大殿之中,真宗皇帝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从那虚幻而又似真实的梦境中缓缓苏醒。

他的双眼艰难地睁开,眼神中还残留着些许迷茫,下意识地抬手擦去嘴角那一抹狼狈的口水,这才彻底从梦境的泥沼中挣脱,回归到现实的朝堂之上。

眼前的场景,着实令人尴尬不己。

真宗皇帝整个人显得睡眼惺忪,身体慵懒地歪坐在那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御座之上,全然没有了平日里天子该有的威严仪态。

而站在他面前的寇准,此刻却是满脸的气愤,手中紧紧握着的奏章被他用力地摔在了地上,那“啪”的一声巨响,在寂静的大殿之中回荡,仿佛是一道惊雷,震得在场的每一个人的心都猛地一紧。

一时间,大殿里的空气仿佛都凝固了一般,两边的大臣们一个个噤若寒蝉,悄无声息地站在原地,眼睛都小心翼翼地看着眼前这戏剧性的一幕,谁也不敢轻易出声,生怕触怒了此时情绪微妙的皇帝或者盛怒中的寇准。

平心而论,皇帝在大臣汇报关乎国家边境安危的大事之时酣然入睡,这行为实在是有失体统,全然不像一位应当日理万机、心系天下的君主。

然而,在封建王朝那绝对的皇权统治之下,天下都是皇帝的私有之物,大臣们亦不过是皇帝的臣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这朝堂之上,皇帝的行义似乎永远都不能被定义为错误。

可寇准呢,他固然是出于对国家的衷心以及自身的敬业精神,可他此举却也太过冲动,在这满朝文武面前,将奏章摔落在地,这无疑是公然让皇帝下不来台,也给皇帝出了一道极为棘手的难题——究竟该如何惩治这位不知所谓、看似冒犯了天威的大臣呢?

在这一众大臣之中,资政殿大学士王钦若和参政执事王旦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钦若己是五六十岁的年纪,他那须发己然花白,岁月如同一位无情的雕刻家,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而这些皱纹却像是他表情的生动画笔,将他内心的各种情绪勾画得极为丰富。

他的五官本就普通,可在这皱纹的聚散之间,却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的所思所想。

别看这老头岁数不小了,可精气神却是极佳,那腰板挺得笔首,丝毫不显老态龙钟之相。

此刻,他远远地站在一旁,眯缝着眼睛,嘴角微微向一边咧着,脑袋还不时地轻轻摇晃着,那模样仿佛是在无声地诉说着:看你寇准这下如何收场,我且看你皇帝又会怎样处理此事。

他似乎唯恐天下不乱,满心期待着这场风波能够愈演愈烈,好让他从中渔利或者看一场好戏。

而王旦则全然不同。

王旦出生于后周世宗显德西年(957 年),据说因其生于凌晨,故取名为旦。

他天生相貌较为丑陋,脸和鼻子都长得扁扁的,喉部还有着突起之处。

曾有华山道人,因他那与众不同的面相,便大胆地预言道:“日后这个人必大贵。”

王旦虽然相貌不佳,但他为人极为正首,做事极有原则。

在这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他急中生智,赶忙紧跑几步,来到寇准面前。

只见他俯身将那摔落在地的奏折轻轻拾起,而后又毕恭毕敬地还给寇准,同时还大声说道:“皇上专心听你说话,你咋将奏折失手落地啊!

这么大年纪了,咋还这么不小心啊?”

这一番话,巧妙地为王寇二人都找了个台阶下,既化解了皇帝的尴尬,又避免了寇准陷入更为难堪的境地。

紧接着,他又转身面向真宗皇帝,启奏道:“寇准失手将奏章落地,并无他意,期望皇上开恩不治于罪。”

真宗皇帝本就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弄得有些不知所措,此时见王旦如此行事,自然是顺势而为,连忙打了几个哈哈,说道:“王爱卿说的是,寡人不与追究,寇爱卿所奏属实,准奏,择日再做商议。”

这一番话,看似轻描淡写,却也算是暂时平息了这场朝堂之上的风波。

寇准听闻皇帝之言,无奈地摇了摇头,有气无力地说道:“谢万岁,微臣将竭尽全力。”

他心中或许有着诸多的不甘与无奈,可在这皇权至上的朝堂之中,他也只能暂且咽下这口气。

王钦若见事情如此收场,长舒了一口气,而后缓缓地回归到大臣的列班之中,那表情似乎还有些意犹未尽,仿佛在为没能看到一场更为激烈的冲突而感到些许遗憾。

而王旦则倒吸了一口气,他的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混杂在一起,不是个滋味。

他深知这朝堂之上的暗流涌动,今日虽暂时化解了危机,可日后又会面临怎样的变数,他不得而知。

然而,真宗皇帝此刻却全然没有心思去探究大臣们内心的这些想法。

他的思绪,己然被那刚刚经历的梦境所占据。

他在心中不停地琢磨着,今日这梦境,究竟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在封建帝王的心中,梦境往往被视为上天的某种启示或者预警,关乎着国家的兴衰、个人的命运。

所以,这圆梦之事,在他看来可绝不可大意。

他深知,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着整个国家的走向,而这梦境或许就是上天给他的一个暗示,一个指引他未来决策的神秘信号。

他坐在御座之上,眉头紧锁,眼神深邃而又迷茫,仿佛在努力地透过那梦境的迷雾,探寻着隐藏在其中的真相,思索着自己究竟该如何应对那未知的命运挑战,而整个朝堂,在这短暂的平静之后,似乎又被一种无形的紧张氛围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