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故事的开头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故事一 奇案:为什么是祖坟惹的“火”?

之相结结巴巴半天,憋出一句:“修……修屋顶。”

夏知府摆摆手,放走他,转头审问地方官:“他俩有仇吗?”

地方官一五一十说:“就上个月争坟山起了争执,没别的梁子。”

夏知府眼珠一转,又问:“村里谁最能惹事?”

地方官脱口而出:“陈五,出了名的刺头。”

夏知府立马把陈五薅来,笑眯眯拍拍他肩膀:“听说你犯过不少事,我今儿心情好,既往不咎,往后可不许再犯。”

陈五“扑通”跪地,感恩戴德。

夏知府压低声音:“等会儿公审,你就说看见左之相爬戚家屋顶,懂?”

陈五连连点头。

众人聚齐,夏知府给陈五上夹棍,佯装怒喝:“你个惯偷,是不是偷戚家被发现,放火烧人跑路的?

老实交代!”

陈五心领神会,大喊:“大人冤枉啊!

那晚我就看见左之相靠梯子上了戚家屋顶,进去又出来,接着就起火了,您得问他!”

众人面面相觑,左之相被押来,夏知府一拍惊堂木:“陈五都瞧见了,你上屋顶,人就死了、火就起了,铁定是你干的!

还杀光一家,说,咋回事!”

左之相腿一软,耷拉着脑袋叹口气:“大人英明,是我杀的,一命抵七命,我认了。”

最终,左之相被判秋后问斩。

夏知府宣判时摇头晃脑:“瞧瞧,就为巴掌大点儿地,闹出灭门惨案,何苦来哉?

贪心不足蛇吞象,这下可好,七条命没了,自己也落个尸首分家,往后谁还敢动歪心思,都引以为戒吧!”

故事二 奇事:你知道“因果”吗?

清朝那桩邪乎事儿:自作孽,一起“凉凉”话说大清朝那会儿,江苏地界有号人物叫侗行,在当地乡绅里头排行老九,名头那是相当响亮,大伙见了都得拱手叫声“九爷”。

这人脑瓜子灵光得很,处事那叫一个快、准、狠,平日里乡间闹个扯皮拉筋的纠纷,他出马三言两语就能摆平,乡亲们都竖大拇指夸他有手段。

谁能料到呢,这么个有头有脸的人物,日后竟一头栽进桩离奇到让人后背发凉的案子里,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惊悚谈资”。

同村还有个乡民叫于英,瞅着老实巴交,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家里却爆出个大丑闻。

于英有个小妾,模样生得那叫一个水灵,本该守着本分,安稳过日子,结果呢,竟偷偷跟家里的奴仆勾搭上了,给于英戴了顶绿油油的大帽子。

于英发现这丑事的时候,气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心里首骂:“好你个吃里扒外的狗奴才,敢撬我墙角,活得不耐烦了!”

一怒之下,热血上头,抄家伙就把那奴仆给结果了。

可杀完人,于英就傻眼了,尸体咋整啊?

慌乱间,他瞅见常熟有个顾某,瞧着挺靠谱,私下塞钱求帮忙:“兄弟,劳驾把这尸体运走烧了,绝不能走漏半点风声。”

哪曾想,这顾某是个不靠谱的主儿。

拿了钱,转手就把尸体偷偷埋城墙根底下了,回头还大言不惭对于英说:“妥了,烧成灰啦,你就把心揣肚子里吧!”

于英一听,悬着的心这才落了地。

但好景不长,顾某跟于英因为点琐事翻了脸,顾某气得跳脚,心里犯嘀咕:“这于英可不是善茬,万一哪天把我卖了,我不得吃不了兜着走?

得拿捏住他!”

思来想去,顾某盯上了城墙下那具尸体,打算挖出来威胁于英,还拉侗行入伙:“九爷,跟我一块儿干,事成之后好处少不了您的!”

侗行一听,眼睛放光,心里打起小算盘:这可是捞一笔的好机会啊。

嘴上麻溜答应,实则盘算着怎么偷偷把消息透露给于英,两头捞好处。

于英得知顾某要挖尸体,吓得腿都软了,心说这要是曝光,脑袋可就没了。

无奈之下,只能向侗行求救。

侗行见鱼上钩,狮子大开口索要巨款,还出主意:“把顾某也做掉,烧了,一了百了,神不知鬼不觉。”

于英病急乱投医,照做了,处理得干干净净,这事还真就瞒过去了。

可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坏事干多了,报应说来就来。

没几年,侗行和于英双双病倒,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于英病重时神志不清,净说胡话,老瞅见被他杀的奴仆和顾某在跟前晃悠,指着他鼻子骂:“你个黑心的,跟我们到阴间衙门走一趟!”

给于英吓得,被窝都湿好几回了。

更邪乎的是,侗行临终前,扯着嗓子喊要马送他上路,巧了,那马当时正在隔壁庵堂吃草呢,结果侗行刚断气,马像是感应到啥,突然蹦跶几下,“咕咚”一声倒地,也一命呜呼了。

于英这边,临死前还强撑着问家人:“侗行是不是先走了?”

家人一点头,他长叹一声:“得嘞,他走了,我也该撤了。”

说罢,闭眼蹬腿,归了西。

这事瞬间在村里炸开了锅,大伙议论纷纷:“这就是报应啊,老天爷可都瞧着呢,做坏事能有啥好下场!”

打这起,乡亲们都记着了:做人呐,得本本分分,别老想着走歪门邪道,指不定哪天就被“因果”找上门,到时候想跑都来不及喽!

说到底,那时候法律管不全,可善恶到头终有报,这道理,从古至今都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