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佛在经上说“几所有相,皆是虛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怎么处理都好,只要他自己欢喜,不必去分别执着。
问:为什么听《无量寿经》觉得很相应、很能契入,但听《华严经》就觉得很茫然,是不是境界不够?
答:人有过去生、有今生,学佛的同修绝不是从这一生才开始,佛在许多经论上告诉我们,每个人善根都很深厚,过去你所修学的法门,这一生如果遇到了,就觉得很投缘、很欢喜。
从前没有学过,这一生遇到了,你就感觉到很生疏,所以你觉得很茫然。
你这种情形,过去生中修过净土,大概《无量寿经》念得很多,所以遇到就生欢喜心;《华严经》从前没有学过,所以接触之后就比较生疏,原因在此地。
从这个地方就能够证明,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是会有差别。
问:我们是居士林大厨房的义工,每天洗米时发现有米虫,我们不小心弄死它们,将来我们是否要还命债?
答:这是无意的,寺院里的大厨房也在所不免。
像这种事情不是居士林一个地方有,几乎在所有寺院公林里面都有。
只是我们洗菜也好、洗米也好,佛号不要间断,我们念佛给它回向就非常之好。
你们想想看,这些小动物,它生生世世有几个人念佛给它回向?
所以它能得到这个力量加持,它也很幸运,死了之后它可以超生,它可以得到解脱。
问:断一分烦恼、分別、执著,就是功夫成片了,那此人应是什么样子?
他自己能知道吗?
这个人一定能往生吗?
答:断一分烦恼、分别、执著,这个一分的标准是多少?
关键在这个地方。
每个人标准不相同,甚至於大小乘经里面标准也不相同。
佛为什么说这么多不同的标准?
因人而异,佛是迁就众生而有不同标准,所以我们自己要明了。
至于断了烦恼分别执著是什么样子?
这个样子很明显,如果要是分别执著断了一些,经上常讲:烦恼轻,智慧就增长。
最明显的,你听经有悟处;你读经能够通达义理。
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你会觉得比过去进步很多。
过去处事待人有许多不当之处你都能觉察到,你都能够把它改正过来,所以你的心情舒畅、清净快乐。
分别执着重的人,生活得很苦,纵然富裕也非常苦恼。
离开妄想分别执着,纵然穷困,他也非常快乐。
像孔老夫子的学生颜回一样,过那样贫因的物质生活,他非常快乐,所以孔老夫子也感叹地说在他那种生活环境里面,一般人“不堪其忧”,可是颜回“不改其乐”。
烦恼分别执着少,他快乐!
由此可知,苦乐没有一定标准,佛家讲得好:“苦乐在觉迷。”
一念觉,转苦为乐;一念迷,乐中就有苦,这个道理我们要懂。
问:在家居士受持三皈五戒后,对“开遮持犯”有何解释?
答:“开遮特犯”不懂的话,要问、要读经。
如果不懂“开遮持犯”,这个戒你就没办法持守,没法子持,所以受我里面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开遮特犯”。
问:在念佛堂念佛,在日常生活修行,应怎样做才相应?
答:念佛堂是训练,是养成念佛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工作也好,处事待人接物也好,心里“忆佛念佛”能够做到不中断,这就叫功夫成片。
功夫果然成片,往生就有把握了。
所以念佛堂是养成,真正的功夫是在日常生活当中。
问:受不杀生戒,还要给家属做荤腥,是否犯戒?
答:给你家里面做荤菜,只要不杀活的就不算破戒。
为家里人做这些草菜有开缘,“开遮持犯”里有开缘。
决定避免杀生,佛讲你去买三净肉,你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不是为你杀,这在《戒经》里都说得很清楚。
买这种肉供养你家里面的人,慢慢的让他知道素食的好处。
我们这次到古晋,住在李金友居士的山庄,他这个山庄的范围很大,要用亩来算是三万亩,山庄里面的公路就有十六公里。
他里面员工有三百多人,都是附近十几个村庄里面招来的。
那时的山是原始森林,人常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这些人都是打猎的猎人,他现在把他们的猎具收买来了,让他们在山庄里面工作,给他很好的待遇,他可以养家,所以现在那个地方的人不杀生了。
最初吃素他们很难接受,吃了半年之后,他们渐渐成习惯了,现在非常欢喜。
为什么?
看看都年轻了,脸上皱纹都没有了,这才发现吃素的好处有这么多。
在家度你家人就要用这个方法,你不要劝他不吃肉,你吃素过个一年两年,他看你的健康比他好,看你的容色比他好,看你的皱纹都没有了,他就会来学吃素,你就能度你一家人。
所以我觉得李居士他很了不起,他度了十几个村庄,而且劝人不杀生,这是很好的榜样。
问:受不妄语戒,在不得己时打方便妄语,是否犯戒?
譬如这次来新加坡拜师参学,不敢和家人首说,怕受阻碍,只好讲去旅游。
答:你本来是旅游,你没有打妄语,旅游顺便来听经,这是可以的,这种妄语不害人。
佛禁止妄语,是这个妄语害人,这个有罪过。
如果你这个妄语让别人得好处,得利益,没有损害,不是罪,那是功德。
所以这里就有“开遮持犯”,这个叫开缘,不叫破戒、犯戒。
问:吃三净肉的罪大,还是吃鸡蛋的罪大?
答:都一样。
可是现在这个鸡蛋就不大保险,在外国你在市场上买的鸡蛋,它是不会孵出鸡的,没有生命的,所以现在外国的鸡蛋有的人吃是可以的。
外国,你要买孵小鸡的种蛋,我还不知道到哪里去买,听说这种蛋比普通蛋的价钱要高出很多倍。
你买的普通蛋是不能够孵出小鸡的,所以那个蛋是没有生命的,这个我们要加以区别。
像在有些农村里面,鸡都养在外面,都有交配,那个蛋都有生命的,所以这个不应该吃。
三净肉是不得己,不是佛教你吃肉、准许你吃肉,是不得己的,这个道理要懂得。
问:粮食和蔬菜上生长了生命,请问怎么处理?
答:这是说粮食里面长小虫,菜里面有虫。
菜里面的虫容易处理,你看到,把它拣掉就行了。
真正处理的方法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你心地慈悲善良,这些病害虫不会侵犯你。
这一次我们在古晋这个山上得到了证明,山上他们种菜,最初种的时候虫很多,菜园里面的工作人员跟主人都非常慈悲,虫不去赶它,让它吃,它吃剩下来的,我们再捡来吃。
它也是一条生命,它不为别的,也是要为吃饱肚子。
所以种菜供养这些众生,这些众生也懂得人的意恩,也受感动,于是这个虫一年比一年少,现在这个莱园里面的虫很少,但是还是有。
所以看到菜,这个菜拿过来的时候,你仔细一看还有几个小洞被虫吃的,很少了。
所以我们能够与这些众生共同一起生活,欢欢喜喜相处,我们帮助它,它也会帮助我们,不必去杀害它。
在采的时候不小心,或者里面还有几个在这个菜上,还在泥里面,就是刚才讲的,我们总是以真诚心,每天念佛修持,将这些功德回向给它,这样就好。
问:在学佛后做了错事,过后己经改过,但是不好的念头常常现前,不知道如何是好?
答: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而且是许许多多的同修常常犯的问题,不是你一个人的,自古至今这个问题都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学佛为什么功夫不得力,为什么境界转不过来,毛病就出在这个地方。
自己知不知道做错事情?
知道。
知不知道政?
也知道,改得不彻底。
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讲“夹杂不善”,我们就是夹杂不善太多了。
怎样能做到不夹杂?
印光大师那个方法很好,常常想到“死”,我就要死了,我明天就死了,人自然就放下了。
他那个方法很好,他的念佛堂佛像后面就写一个“死”宇,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在世一场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人常常想到这个,万念俱灰,才回得了头。
我们今天在这个世间,活一天绝对不是为自己,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死,对自己、对这个世间一切人事物,绝对没有留恋。
不要说是贪恋,留恋这个念头都没有,活在世间为众生、为佛法。
为众生,为佛法,怎么个作法?
要做出样子给人看,人家不能放下,我完全放下,这就是为众生、为佛法。
别人犯过不能够痛改;我也犯过,犯了之后真正能改,这就是做样子给人看,表演给人看,一切为众生,一切为正法久住。
死不怕,死了以后换更殊胜的境界,这是聪明人,这是有智慧的人。
死了以后,堕落在三途,越转越苦,那个可怜!
愚痴!
所以诸位真正想改过,就要常常念死。
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常常教我们六念,六念里前面是念三宝,后面是念天、念戒、念无常。
过去修行人,很多人都将《无常经》做为早晚课的课诵本,现在念这个经的人人比较少,我没有看见。
古人常常念《无常经》,这个经文不长,必须用方法来对治、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我们这一生才有救。
确实“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用佛法太不容易了,有这个机会决对不能错过。
问:请问同学们有上“佛学班”好不好?
答:上佛学班要看什么情形,现在一般的佛学班,你所学到的都是一些佛学常识,初学的人是可以的,如果对佛学常识想多知道一些,这个对你有帮助。
如果不想知道,也不妨碍,佛法贵专精,不贵多,所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你才能够得真-实的利益。
学得太多太杂,充其量在社会上人家称你是个佛学家、佛学学者,可是对于了生死、脱轮回,毫不相干。
所以你自己必须要衡量一下哪一个重要,这个事情由自己去选择。
问:有些常住道场的同修,念佛己经有三、五年了,经常出现胀肚子、打嗝、手脚肿,身体出了状况,这是什么原因?
有什么办法可治?
答:最重要的原因,是要去观察这个道场的卫生健康状况。
古时候的道场对于卫生非常重视,这种情形在现代日本的道场能看到,我们中国一般道场是杂乱,不整齐、不清洁。
你们如果到日本去游览,你看看日本人的道场,确实它的大殿上,不管是哪个地方,房问间里面一尘不染,他们卫生清洁工作做得让人敬佩。
他们穿的是白袜子、白衣服,他们都脱鞋子进屋,都是地板的房子,不会有一点点污染,而且陈设得简单整齐、有条不紊,所以人家住在那个道场里健康长寿,有道理!
我们在这一点,比人家差得太远太远了。
卫生条件是第一个因素。
第二个与道心就有关系。
我们是凡夫,不是圣人,凡夫绝定会受环境所转。
所以过去古来的这些祖师大德,为什么要把道场建在山林之中,远离都市村庄?
就是了解初学的人心随境转,环境清净、整洁、卫生,他在这里面身心安稳,对修学有很大的帮助。
到了真正得到禅定智慧,不会为外境所转,能转境界了,那就像济公一样,回到都市跟大家打成一片,和光同尘,来帮助一切众生,他有能力不被境转。
可是这是少数人,不是多数人,多数人一定要靠环境做助缘,这是我们对於道场的选择不能不留意。
居士林这个道场,诸位在此地看到的,你说最适合多少人修行?
佛家讲“一串念珠之数”,一百零八个,大多就不行了,环境条件就不够。
我们这个地方充其量只能住这么多,住一百零八个己经很挤了。
人太多了,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当然就要下降,这是一定的道理。
像讲经堂、念佛堂,因为有居士来参加,他听完了,他就回家了,这个没有关系,他不住在这里。
所以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一定要看这个地方的环境。
这个道场不算大,住的人不能太多,所以这是受物质条件的限制。
问:纸张、纸袋、衣服印有佛像和佛号、经咒,应如何处理?
答:本来我们对于佛像、经咒一定要存恭敬心,所以纸张上印的有佛像、经咒,不可以随随便便拿来抹桌子。
但是现在是不可能,现在因为生活水平高,没有人再拿纸张去擦桌子,没有了。
可是不能够随便乱丟弃,衣服上印的佛像、经咒,现在我们用它度众生的,希望穿在身上当广告,走到外面,人家一看“阿弥陀佛”,他就念一句;虽然不念,他眼睛里面也看一下了,所谓“一历眼根,永为道种”,这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手段,可以。
一切事都要看我们是怎么样的用心,用心正,都是对的;用心不正,那是错误的。
如果是衣服上绣佛像、绣菩萨像,认为这是美观,那你就是错了,你不能拿佛菩萨来装饰你自己,我们要用佛菩萨形象去教化众生,都助众生。
心不一样,罪福就不相同,所以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了。
问:有人说把陀罗尼被盖在亡者身上,亡者就得生天,应该怎么解释?
是盖,还是不盖好?
答:陀罗尼咒如果盖在身上就生天,我们都不要修行了。
修行好苦,死了时候多买几床被子盖一盖不就行了,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这个事情不必问我了。
经论里面常讲:“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
不修,投机取巧,让别人修的你能够得到,没有这回事情,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
别人修的,我们能得一点福,功德是一丝毫都得不到。
问:有位中风的病人,不能语言,不能行动,躺在床上己经好几年了,有个儿子辞去工作,日夜照顾他。
他应该如何帮助这个病人消重业?
答:这种状况在现在的社会很多,我们常见,不是不能度,确实是能度,《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婆罗门女、光目女就是个好例子。
要以真诚心,所谓“孝感天地”,他有没有这个孝顺的儿女,那就很难说了。
不是真诚感动天地鬼神,很难!
这种病多半是业障病,宿业!
或者是过去生中造的罪业,或者是这一生所造很重的这个业,业报要真正忏悔。
有很多人病多少年,就是一口气不断,往往得这种病的人都是富贵人家,请三班护士,二十西小时不断照顾他,几年、十几年他躺在床上那一口气不断。
他在享福,他命里那些财他没有用完,每天医药护士去用这个钱,到他的钱用完,他就走了。
如果你明白这个道理,你把他的一些财物,给他做好好的处理,做社会慈善事业。
那有两个状况:一个是他如果寿命还没有尽,他好了;寿命到,他立刻走了,不受这个苦。
凡事你要了解它的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就知道应当如何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