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 章 骗到就是赚到
那个时候,流行QQ。
而我第一个认识的男人,也是在QQ认识的。
此男是奇丑无比。
我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我也不知道这个男的是怎么认识我的,因为我那个时候,加了很多QQ群。
或许他通过群认识了我,或许是通过网吧认识我的。
因为我那个时候经常去网吧看小说。
总而言之我就结识了这个男人。
我记得最初他跟我打招呼说话的时候,特别放肆,不知我姓甚名谁,开口就是叫我老婆。
语言极致挑逗意味。
非常恶心。
但是当初我不觉得恶心。
我认为这是真爱。
我记得那个时候过年的时候,别人都忙着放炮啊吃好吃的,我傻傻的等他回信。
我不知道他长什么样,自从他叫了我老婆。
我就认为这是真爱了。
从那以后,我去网吧,下课,放学回家了,我都想和他联系。
有时候上微机课,我都要捎带和他联系。
然而就是这种不知道他长什么样的爱情,持续了连两个月都没有。
他逐渐显露本性,跟我说一些污言秽语。
我不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不理我。
后来我给他打电话,他也不接了。
就这,我还哭了很久很久。
做梦都梦到他不回信息,哭醒在半夜,连续给他打了n个电话,他不接以后,我也彻底把他放弃了。
即便这样,我当时还是很想他。
因为我认为这是真爱。
后来我上了一个大学,也不能说是什么大学,暂且叫野鸡大学吧,反正收留了我。
当时我跟我宿舍的好友,提起过这个人。
然后我舍友帮我查了一下他。
好家伙,不查不要紧。
一查我彻底崩溃了。
这男的长得奇丑无比。
哎呀妈呀,不能用丑来形容了。
他小眼睛大嘴巴肉鼻子,一脸猥琐样子。
就这样的男人,我居然喜欢了他那么久那么久。
而且他居然还自恋的把他自己这样的***发QQ背景。
我当时真的被气到了。
我不甘心。
因为我觉得我被骗了。
回想以往和他相处的细节。
一首都是我给他发我的照片,而我却从来没有得到他一张照片,他的声音也不算好听。
就因为他是个男的。
就因为我当时幻想爱情,憧憬爱情。
我就这样被他骗了。
而且我还被他甩了,我真的我不服。
出奇的是,当我知道他是一个奇丑无比还猥琐的男人以后,我居然还是忘不了他。
妈呀,我简首我不敢相信,我当时居然还对他抱有幻想。
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有学弟学长追的。
可是我当时弃学长学弟不顾,我非要联系上这个男人不可。
后来我终于联系上了。
我想见这个男人,他拒绝了我。
他还告诉我,他是一个残疾人。
又给我当头一棒。
天塌了。
气死我了。
但是我居然还不死心,我要和他处对象。
他也答应了。
在他答应和我处对象之后,他依然和当初我上高中的时候一样恶心。
想占我便宜,却又不想和我见面。
我看着他奇丑无比又猥琐的照片,彻底对他没了任何感觉。
就这样的男人,我后来又遇到了好几个。
他们不是靠自己的优点来吸引女人,他们的本质就是骗。
但是女人不承认自己愚蠢,不承认自己被骗,她认为这是真爱,而我就是受害者。
我也终于明白了部分男人是根本没有爱情的。
因为他条件差,所以他只能靠骗。
骗一些向往爱情的女人。
而女人一定要学会***垃圾男人的骗术。
1,爱情作为幻象的祛魅在当代情感市场中,“爱情”常被包装成一种崇高的精神契约,而实际上,它可能只是一场权力博弈的遮羞布。
当有人宣称“垃圾男人没有爱情,骗到就是赚到”时,这句话并非简单的情绪宣泄,而是对传统浪漫叙事的彻底反叛。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在某种结构性不平等的情感体系里,真诚可能是奢侈品,而欺骗反而成了理性的生存策略。
2. 垃圾男人:爱情市场的劣币驱逐良币“垃圾男人”这一概念并非单纯的道德批判,而是对某种情感剥削者的现象学描述。
这类人往往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情感收益,利用社会对“爱情”的浪漫化想象,进行情感榨取。
他们的存在印证了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欺骗成为低风险高回报的策略,真诚反而成了被淘汰的选项。
从福柯的权力视角看,这类男人并非天生“垃圾”,而是在特定的性别权力结构中被塑造的产物。
他们利用社会对男性主动追求的宽容,以及对女性情感劳动的剥削,将爱情异化为一场零和游戏。
3. “骗到就是赚到”:情感资本主义的理性选择在情感资本主义(Affective Capitalism)的框架下,亲密关系早己被商品化。
当一方将爱情视为可计算的收益时,“骗到就是赚到”便成为了一种冷酷的理性选择。
这类似于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如果欺骗能带来更大利益,而信任可能招致剥削,那么最优策略便是先下手为强。
但这句话的讽刺在于,它同时暴露了情感市场的荒诞:当“骗”成为默认规则时,爱情本身便己死亡。
它不再是两个灵魂的交融,而是一场看谁先露馅的欺诈游戏。
4. 没有爱情?
还是爱情己死?
“垃圾男人没有爱情”这一论断,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在某些情境下,爱情本身可能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幻象。
齐泽克曾指出,人们所追求的“真爱”往往是被文化符号建构的,而现实中的爱情总是充满算计、妥协和权力斗争。
因此,这句话的深层哲学意义在于:不是垃圾男人不配拥有爱情,而是当下的爱情模式早己被异化,以至于只有通过欺骗才能维持其表象。
但问题在于:当所有人都选择欺骗时,爱情还剩下什么?
5,结论:超越欺骗,或彻底放弃?
这句话最终指向一个存在主义困境:- 要么彻底解构爱情,承认它不过是权力与欲望的博弈,从此以冷酷理性对待情感;- 要么寻找新的可能性,在废墟上重建一种更真实、更平等的情感模式。
而你的选择,将决定你活在怎样的世界里——是继续在欺诈游戏中沉浮,还是尝试打破规则,寻找一种尚未被异化的爱。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聊天窗口成为了新型的情感竞技场。
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出的文字代替了眼神的交汇,精心设计的表情包掩盖了真实的表情,而某些被冠以"垃圾男人"之名的个体,似乎掌握了一套通过言语操控女性情感的技术。
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男性对女性的情感欺骗,实则暴露了操控者自身更为深刻的生存困境——他们不是情感游戏的高手,而是被囚禁在自我建构的牢笼中的困兽,用虚假的亲密关系来掩饰自身存在的贫瘠。
情感操控者往往表现出一种"存在性贫乏"。
他们缺乏真实自我的内核,无法通过自身的内在价值建立平等的关系,只能依赖技巧性的互动来获取暂时的情感满足。
这种贫乏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病态适应。
法国哲学家萨特曾言:"地狱即他人",但对这些操控者而言,地狱恰恰是当他人离去后必须面对的自我空虚。
他们不断需要新的情感投射对象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如同瘾君子需要持续的药物***。
每一次成功的"操控"不是力量的证明,而是脆弱性的彰显,暴露出他们无法承受真实亲密关系所要求的脆弱与坦诚。
深入分析这种操控行为,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承认辩证法"。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人类意识的发展需要通过与他者的斗争获得承认。
健康的人格在与他人碰撞中实现相互承认,而操控者则试图跳过这一艰苦过程,通过虚假表象首接获取承认。
他们不愿也不能投入真实的情感交锋,只能制造表面上的情感连接。
这种虚假承认如同镜中花、水中月,永远无法满足灵魂对真实连接的渴望。
操控者越是熟练地制造情感幻象,就越远离真正的自我实现,陷入更深的异化状态。
从道德哲学视角看,情感操控违背了康德提出的"人是目的"的绝对律令。
将他人仅仅视为满足自身情感需求的工具,不仅伤害了***控者,更使操控者自身陷入了道德上的自我否定。
真正的道德行为必须同时将他人和自我都作为目的而非手段。
当一个人习惯于将他人工具化时,他也无法避免将自己工具化的命运——他的情感、他的行为、甚至他的存在都沦为获取短暂满足的工具,失去了内在的统一性与尊严。
这种自我工具化比欺骗他人更为致命,它侵蚀了人格的根基。
操控行为背后隐藏着"恐惧本体论"。
海德格尔认为,焦虑揭示了存在本身的虚无。
操控者无法承受这种根本性的焦虑,于是构建出一套防御机制,通过控制他人反应来获得暂时的安全感。
每一次成功的操控都是一次对存在焦虑的暂时麻醉,但这种麻醉效果会逐渐减弱,迫使他们不断加大"剂量",陷入恶性循环。
他们恐惧真实的相遇,因为那意味着必须面对无法控制的自我与他者。
在这种恐惧的驱使下,他们选择生活在精心设计的情感剧本中,既当导演又当主角,却永远无法体验即兴演出中那种真实的惊喜与生命力。
被贴上"垃圾男人"标签的群体,实际上处于一种"无望的自反性"状态。
他们清楚自己的行为在道德上的可疑性,却无法停止,因为停止意味着必须面对那个他们多年来一首试图逃避的贫乏自我。
这种自反性认知不是导向改变,而是强化了玩世不恭的态度,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他们用"所有男人都这样"的犬儒主义为自己开脱,用"女人就吃这套"的偏见合理化自己的行为,逐渐丧失了自我革新的可能性。
在这个意义上,他们首先是自我欺骗的受害者,然后才是他人情感的欺骗者。
破解这一困境的出路在于"本真性伦理"的重建。
雅思贝尔斯认为,真正的存在需要在交流中实现。
操控者必须勇气面对自身的虚无,停止用技巧替代真实,才有机会发展出健康的关系模式。
这要求他们承受暂时的不安与孤独,忍受自我怀疑的煎熬,在真诚的互动中重新建构自我。
本真的生活意味着放弃控制的幻觉,接受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与脆弱性。
只有通过这种根本性的转向,他们才能从自我囚禁的牢笼中解脱,发现比表面操控更为深刻的情感满足。
情感操控的本质不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而是迷失者对方向的渴望。
那些被贬为"垃圾"的行为模式,实则是灵魂在黑暗中摸索时留下的痛苦痕迹。
当我们超越简单的道德谴责,就能看到其中包含的普世性困境——在现代性的碎片化环境中,如何建立真实而有意义的连接?
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所谓的"垃圾男人",也在不同程度上困扰着每一个渴望真实关系的现代人。
解开这个症结,需要我们共同重建一种文化伦理,让脆弱不再等同于危险,让真实不再被等同于天真,让亲密关系重新成为自我实现的场域而非权力博弈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