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子,柱子。
赶紧起床来做包子,昨儿个说好的”何大清的声音夹杂着拍门声从门外传来,“好的,爹!
马上。”
何雨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
此时的何雨柱己经不是原剧中的那个傻柱了,一是还没有卖包子收假钱。
二是昨日清晨何雨柱醒来换人了。
何雨柱也是奇了怪了,啥事没干,也没救人也没死。
就一觉睡到大天亮,醒来有了十二岁小何雨柱的记忆,变成了个小孩子。
原何雨柱是21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介平民,九零年生。
二本普通师范大学毕业,教小学。
看过《情满西合院》这部剧。
也看过不少同人文。
三十五岁一觉来到1947。
变成小柱子的何雨柱回想起他这小柱子的记忆:他爹何大清在娄氏轧钢厂上班,食堂主厨,也做小灶。
食堂也没有什么主任,就一个娄家管事。
管事负责采买,管理后厨。
他妈叫吕兰花(随便取个名,什么花很常见,小兰,小花,小翠,什么的也多)何雨柱他妈三年前生何雨水难产去世,印象中的妈模样挺漂亮,就是有点瘦弱。
所以生雨水的时候难产走了。
何雨水三岁,小丫头个子小小的,达不到同龄人身高体重,也是没办法,除了满月前何大清找人借过奶,后面都是面糊糊米糊糊养大的。
也是何大清有点积蓄有点人脉,不然养不养得活还是个问题。
昨天何大清在食堂和带着何雨水的何雨柱商量,今儿个他做点包子,让何雨柱去卖。
外头打仗,乱。
学校都停了,何雨水也三岁了,可以让何雨柱今儿个早上去卖个一屉包子,补贴下家用。
昨天夜里何大清发好了面,今天这天还没亮就过来喊何雨柱起床。
何雨柱穿好衣服,从水缸里舀了勺水,拿着牙刷沾点牙粉,三下五除二,麻溜的刷牙洗脸一条龙搞定。
“柱子,看我怎么做,你跟着学”何大清道:“好的,爹”对现在的何雨柱来说,做包子也不是什么难事,对三十多的老北京人,或者北方人来说,做包子还是会的。
好不好吃,那就得看手法,大小,馅料了。
两人也没做多少包子,包子一般大小,菜馅,十来个。
也就一屉。
毕竟这年头面粉做的细粮包子还挺精贵。
竹屉,找篾匠做。
木匠篾匠不分家,但是人总有拿手的。
有的做桌椅板凳,床规整结实耐用,有的编织竹篓竹屉漂亮没毛刺。
两人做完包子,开始蒸包子,顺带蒸几个二合面馒头。
何大清说:“柱子,你烧火,我去叫雨水起床”说是叫雨水起床,实际上还得给她穿衣服,洗脸刷牙,倒尿桶。
何大清也不容易,媳妇难产死了,何雨水可真是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前两年何雨柱还在上学,也就回来帮忙洗下衣服尿布。
也就近期北平有点乱,没让何雨柱去上学了,让他带着雨水玩。
“哥,哥,你是不是蒸白面馒头了?”
丫头小小的,说话糯糯的,哥,哥喊的甜甜的。
只见一小只从屋里蹦蹦跳跳的从主屋来到隔间小厨房。
正房隔了个小厨房,何雨柱现在一个人住耳房(应该是东厢房的一间屋子才对,就耳房吧,反正大家都这么说)。
“雨水你慢点,今儿个爹教我做包子呢~,你别靠太近,我在烧火”何雨柱边添柴边回道。
何雨水一听哥哥的话,立马回头找她爹去了。
何雨水扯着她爹的裤腿,对她爹怯生生道:“爹,爹~我可以吃包子吗?”
“好,好~雨水吃包子,爹和你哥吃馒头。”
“谢谢爹爹~”三岁小丫头还怯生生的,试探性的问,这哪个爹能顶得住这样撒娇的女儿。
何大清对这个媳妇命换来的小丫头还是挺宠爱的。
不久后,包子馒头都熟了。
何雨水吃了一个半包子就吃不下了,何雨柱吃了半个包子,两个馒头。
何大清吃了三个二合面馒头。
“柱子,你去胡同口那卖包子,卖完早点回来,”“爹,包子卖多少一个?”
何雨柱问道。
何雨柱是真不知道包子多少一个,记忆里一首在家里和食堂吃饭,也没去买过包子,再加上这年头物价搞不懂。
何大清想了想,回答道:“你卖两个大子一个包子” 何大清大概估算了一下成本,一个包子大概一个半大子。
一个大子指的是二十文铜币。
“好的,爹”何雨柱端着一屉包子,用绳子绑在脖子上,回答道。
21世纪何雨柱是老爸晚年收养的,己经2022年过世,享年82。
40年北平生人,对以前的钱也没啥记忆。
注解:下面货币是查的资料,耗时足足两天。
有不同见解的请说,我改。
这年头钱币太多了,1947年,法币疯狂贬值,也就银元铜元还算顶得住的货币。
47年北平物价涨了差不多5倍。
48年发行的金圆券,开始一元的金圆券可以兑换300万法币。
(读者老爷们没看错,就是300万。
法币是国统发行的,不是法国哈)。
到了49年,金圆券用袋子装发工资。
49年6月停止流通金圆券。
金圆券10万换第一套人民币10元。
记住咯,是第一套。
有五万一张的那套。
不过银元是一首值钱的,标准银元可以兑换外币的。
标准银元27克吧,袁大头属于标准银元。
可以在外资银行换外币。
禁止银元流通也是为了国力不流失,金银不外流。
大家理解一下当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