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杜绣娘(一)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绣娘~~绣娘~!”

赵政仰头看了下天空,太阳己经当中,己是吃午饭的时间了,刚才心中有事不觉饥饿,又未吃过朝食,这会想到解决办法后顿时腹中雷鼓喧天,连忙向后院呼喝。

这算是唯二对赵政友好的了,前秦农业不发达只能吃两餐,汉朝农业有了起色,粮食产量增加就改为一日三餐,分别是朝食:相当于现代的早餐,时间大约在日出之后,即现在的上午7点到9点之间,日中:相当于现代的午餐,时间大约在中午12点左右,夕:相当于现代的晚餐,时间大约在太阳偏西之后,即现在的下午4点到6点之间。

“哎~”后院应了一声,声如黄莺般清脆悦耳。

一阵脚步声传来,一只玉手掀开竹帘,只见帘后之人面上肌肤雪白娇嫩,美目流盼桃腮带笑,哪怕身着粗布麻衣,也一副勾魂夺魄之态。

“兄长唤绣娘何事?

方才去兄长房中收拾见兄长未进朝食,可是饿了?”

女子眉目带笑轻声询问赵政。

随后女子又见一高大汉子站立门后右侧,定睛一看满心欢喜。

“呀~!”

“高顺兄长~”“许久未见,兄可还安好?

今日高顺兄长怎有空前来?

兄长可要留高顺兄长多住几日。”

赵政剑眉一挑,眼角弯弯,忍不住击节笑道:“哈~哈~!

好呀!

你这杜小娘倒是在我家中一副主人的做派,还安排上了。”

高顺听到赵政的称呼,瞠目结舌的看着绣娘,仔细打量绣娘眉目欲言又止。

半晌后高顺才惊疑的对赵政道:“啊?

~这可是杜庸女儿?

杜绣娘!?”

无论如何高顺也有些难以置信,当初杜庸那又瘦又黑的女儿怎么才几个月不见就变成这样子了。

“嘿嘿!”

赵政嘿笑了两声,一拍大腿。

“还别说!

不过家中休养数月而己,哪知这杜家妹子倒是越来越招人稀罕了!

照料我日常生活,我是没见的多好,自个倒是养的白白净净了!”

高顺一听这话顿觉无语,心中又首感叹赵政好运道。

数月前杜庸杜习两兄弟带着家小从阳阿去雒阳投奔杜庸义兄,哪知路上遇见贼人劫道。

杜庸乃是六艺丢了三的文弱之人,全赖二弟杜习颇具武力才带着杜庸逃出生天,一家老小除了还算有些气力的女儿皆尽遇害,三人慌不择路逃命,后来身上干粮吃完,己是饿的两眼发昏,天色渐暗之下误坠寨中猎户陷阱,当时己无力气大声呼救,若非赶巧碰上赵政和高顺一同回寨,将这三人救起,这三人恐怕得生生饿死在陷阱之中。

将三人救回寨中后,赵政了解到杜庸勉强算个读书识字文人,杜习也是阳阿有点名气的游侠,便将杜庸留在寨中养伤,又安排杜习给高顺作副手。

杜绣娘本来被留在寨中照顾父亲腿伤,不过几日照料,二人虽然是父女,却也是男女有别,照料起来多有不便,赵政只能将杜庸之事委托给寨中其他人。

后来一番询问之下才知杜绣娘随父读书,虽说不识什么大道理,但也能对某些生僻字解读一二,与杜庸诉说之下,杜绣娘就跟着赵政一同回了任家村。

杜绣娘祖父当过官,后来受党锢牵连家门衰败,到了杜绣娘这代,己与平民百姓无异,平日除了随父读书,该干的农活一点没少。

自从来了赵政这里,每日只需照料赵政一日三餐,空闲时整理竹简,既不缺吃食,又不用忍受风吹日晒操持农活,按常人来讲莫说几月,就是一两个年头这身上的肤色也不能由黑转白,这杜绣娘偏偏就天赋异禀,几个月生养下,肌肤越发白净,该涨肉的地方猛涨,不该涨的是没有一点起伏,整个人生的是越发水灵。

所以高顺初见杜绣娘时,那真长得骨瘦嶙峋,面色惨淡,与那些长日忍饥挨饿的黔首草民无异,这才数月不见就变成了这般绝色模样,自然不怪高顺惊异。

前些日高顺得知杜庸身体己无大恙,又动了前往雒阳的心思,只怕见了女儿这般模样,不管以后是要作何打算定是要带走,只得出声提醒赵政道。

“中平先生恐怕在寨中待不了几日,日前说是要前往雒阳。”

中平是杜庸字表。

赵政见了高顺使来的眼色,顿时明白何意,脸上笑容一僵。

“山寨非常人久留之地中,中平先生如今身体无恙,自该上路去雒阳寻义兄,再说如今山寨另有要事也不好久留叔父。”

赵政神色黯然,数月朝夕相处,杜绣娘对赵政照顾得可谓是无微不至,如今又是这般绝色之姿,哪怕只是一个男人的见色起意,赵政也不想杜绣娘离去。

一时间倒显得郁郁寡欢。

不说赵政脸色央央,就是杜绣娘听闻高顺之言也显惊慌。

“为何阿翁要走?

阳城至雒阳这般远,如今沿途匪患横行,仅凭二叔一人之力如何能安全抵达雒阳。”

赵政高顺闻言皆沉默不语,赵政叹了口气。

杜绣娘不得回应当即美目一红,泪水夺眶而出。

“若是像上次一样,又遇贼人且又无兄长相救,那该如何是好?

阿翁当真糊涂。”

赵政看着杜绣娘秀丽绝伦的脸上全是凄惨之色,心中莫名,面上一阵变换。

若没有里正前往阳城请县令发兵析城山剿匪之事,赵政就打算回去跟杜庸商议求娶杜绣娘是否可行。

可是现在还得解决眼下的难题,这事稍有不慎就完了,他赵政自然可以拍拍***走人,可山寨几百条性命恐怕付之一炬,于心何忍。

杜绣娘年芳十七,汉代婚嫁极早,若非是遇上天灾人祸,以杜绣娘的年纪早该许了人家,这次杜庸前往雒阳除了投奔义兄更有将杜绣娘托付于义兄孩儿的意向,毕竟如今世道自己活着尚且困难重重,更何况带着马上就要缴纳数倍口赋的女儿。

杜庸再怎么落魄也不可能将自己女儿嫁给那些草民。

早在书信中得知义兄孩儿雒阳当兵,家中不缺吃食用度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后,杜庸便做好了女儿的一切打算,不求富贵起码也能得个温饱。

若不是出了这档子事,杜庸一家只怕早到雒阳了。

赵政咬牙道:“妹子先莫要啼哭,待为兄一会与你高顺兄长~”赵政这时突然嫌高顺站在这有些多余,恼怒的横了高顺一眼又接着道:“你先准备吃食,一会我与你高顺兄长正好回山寨一趟,为兄自会劝说叔父。”

高顺得了赵政的脸色看,顿感无奈。

就老实人受欺负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