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前暴雨中的场景历历在目:歪斜的施工围挡前,李阿婆抱着百年梅树哭喊,她蓝布衫上的补丁在风雨里翻飞。
"林科长!
"村会计老吴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
祠堂改成的临时办公室里,他正指着投影幕布上的财务报表:"按您的方案,基建预算要砍掉三成..."我转着铅笔在图纸上画圈:"停车场改到后山,省下的钱足够修复明代水渠。
"笔尖突然顿在农耕体验馆位置:"这里改造成开放式工坊,让游客参与灯笼制作。
"窗外传来锯木声。
老篾匠李伯带着三个徒弟在古戏台旁搭竹架,他手中篾刀翻飞,青黄竹片在春阳下泛着釉色。
两个月前,正是他剖开祖传的竹灯笼,让我们找到了破局关键。
"但施工方坚持要违约金..."老吴的算盘珠子哗啦作响。
我推开雕花木窗,指着远处热火朝天的工地:"省下来的青石板正好铺美食街,拆下来的钢筋可以做灯笼骨架——这叫废物利用。
"手机突然震动,夏雨桐发来AR设计图。
这位美院研究生在民宿阁楼蜗居两周了,此刻她设计的虚拟书生正悬在荷塘上吟诗,惊起几只白鹭。
"林科长!
"村口传来呼喊。
我抓起安全帽往外跑,迎面撞见十几个戴草帽的村民。
杀猪匠老赵握着砍骨刀嚷道:"凭啥让我学做梅花糕?
"我接过他油亮的刀掂了掂:"您这三十年老卤,配上吴婶的梅子酒..."突然将刀尖转向土坡上的野梅树:"再加上现采的青梅渍,就是独门套餐。
"人群传来哄笑。
李阿婆颤巍巍递来竹筒饭:"尝尝,用你上次说的紫光梅焖的。
"梅香混着腊味在舌尖炸开时,我瞥见孙老板的红色路虎碾过碎石路。
果然,这位包工头一下车就弹烟灰:"城里专家都搞不定的项目,你个丫头片子..."他忽然顿住——我身后的投影幕布上,正播放临安径山村的夜游盛况。
"我们不做复制品。
"我切换成梅林夜景概念图,三千盏智能灯笼在暮色中苏醒,光束扫过处,明代壁画在夯土墙上浮动,"孙总的水上乐园项目,可以移到后山洼地。
"他眯眼盯着水力模拟图,忽然转头吼道:"愣着干啥?
去把挖掘机给我开过来!
"几个工人慌忙跑开时,我注意到他悄悄用手机拍下设计图。
暮色降临时,我在古梅林撞见顾清和。
这位驻创艺术家正在调试光影装置,松烟墨香从他背包里渗出。
他设计的可食用墨汁能让游客在灯笼上题诗,此刻正被制成梅形棒棒糖。
"试试?
"他递来的糖块在舌尖化成酸甜,智能手环突然震动——湿度达到85%,古梅树集体开花的预警。
我们冲进监测站时,夏雨桐正对着无人机画面尖叫:"开了!
比预测早了两周!
"屏幕上,西十株古梅在月光下吐蕊,暗香顺着传感器网络蔓延整座山谷。
凌晨两点,我被老周的电话惊醒。
冲进控制中心时,大屏显示东南角人流超限——原是早开的梅花引来夜拍客。
夏雨桐己经启动应急预案,AR书生开始引导人群分流。
"启动B方案。
"我按下通讯器。
霎时,所有灯笼转为浅绛色,梅林深处传来陶埙声。
美食街的智能餐车自动驶向聚集区,飘出梅花糕的香气。
黎明时分,我靠在观景台栏杆上小憩。
顾清和突然塞来温热的竹筒:"李阿婆特制的安神茶。
"梅香氤氲中,他指着山脚下闪烁的灯河:"看,像不像您说的农耕银河?
"第一批旅游大巴正驶入生态停车场,车身上"梅林千灯宴"的logo映着朝霞。
穿汉服的讲解员们捧着竹灯笼走向游客,她们的发簪里藏着定位器和紧急呼叫按钮。
手机震动,王局长的消息弹出:"央视首播车己出发。
"我整了整沾着露水的制服,突然发现安全帽上别着枝半开的梅花——定是李阿婆趁我不注意时插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