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戳我直接看全本<<<<

灶台边的“教学”持续了小半个时辰。

油灯的光芒下,张氏那张因常年操劳而显得憔悴的脸庞,此刻却因为这份孤注一掷的希望而焕发出一种奇特的光彩。

她知道自己不识字,更不懂什么圣贤道理,但她相信自己的儿子。

相信这个突然变得“聪明”起来的小儿子,或许真的能给她那个不成器的族侄带来一丝转机。

待到苏明理将能想到的都“倾囊相授”后。

张氏才如获至宝般,小心翼翼地站起身,反复叮嘱苏明理早些歇息,莫要累着。

然后,她深吸一口气,端着那碗早已凉透的野菜糊糊。

像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般,带着几分悲壮和决然,推开了苏明志的房门。

苏明志屋内,依旧是那副烦躁不安的景象。

书本被随意摊在桌上,几张写废的纸揉成一团丢在地上。

他自己则像热锅上的蚂蚁,在狭小的空间里来回踱步,嘴里还不停地抱怨着。

“烦死了!烦死了!这些破书,怎么就记不住!”

看到张氏进来,他更是没好气:“又来做什么?不是说了别烦我吗?”

张氏将野菜糊糊放在桌上,脸上堆起讨好的笑容:“明志啊,莫急,莫急。婶娘……婶娘刚才听明理说起一些读书的道理,觉得……觉得或许对你有用,特意来跟你说说。”

“明理?”

苏明志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嗤笑一声,“他一个小屁孩,懂什么读书的道理?娘,您莫不是老糊涂了,听他胡吣?”

他压根就没把苏明理放在眼里,更不相信一个七岁的娃娃能有什么高见。

张氏有些尴尬,但还是坚持道:“明志,你先听听看嘛。”

“明理他说,那个‘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出自《论语》的,是说……”

她开始努力回忆苏明理教给她的那些话,磕磕巴巴地,用她自己理解的方式转述起来。

起初,苏明志一脸不屑,甚至想直接将张氏赶出去。

但当张氏将苏明理说出的几个他恰好有些模糊印象,却又总是记不准的典故出处,以及几句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句子释义,用一种虽然朴素却意外点到要害的方式说出来时。

苏明志脸上的表情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他从最初的轻蔑,到狐疑,再到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

“等等,”他打断了张氏的话,皱着眉头问道,“你刚才说那个‘巧言令色,鲜矣仁’,明理那小子是怎么说的?”

张氏心中一喜,知道有门儿。

她赶紧将苏明理那番“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人,很少有真正仁德的”的解释又重复了一遍。

苏明志听完,陷入了沉思。

这句话,先生也曾讲过。

但他总是理解得不透彻。

苏明理这番解释,虽然直白,却让他茅塞顿开。

“还有呢?”苏明志的语气不自觉地缓和了一些,甚至带上了一丝催促。

张氏见状,更是精神大振。

将苏明理“教”她的那些内容。

一条条,一句句,尽心竭力地转述给苏明志。

她或许不懂其中的微言大义,但她能感受到小儿子在说这些话时的自信和笃定。

苏明志则像一个溺水之人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将张氏说的每一句话都努力地记在心里。

苏明志发现,很多他平日里觉得晦涩难懂,或者模棱两可的知识点。

经过张氏这番“转述”,竟然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那些困扰他许久的疑难,似乎一下子都有了答案。

他甚至开始觉得,这些“道理”,比族学里那个老先生讲的还要透彻易懂。

当然,苏明志绝不会承认这是苏明理的功劳。

在他看来,这定是母亲张氏不知从哪里听来的。

或者自己突然“开窍”了。

苏明理不过是恰巧也知道一两句罢了。

但无论如何,这些“新知识”让他原本对小考绝望的心,重新燃起了一丝希望。

他开始主动向张氏询问更多的问题,张氏则尽力回忆苏明理的话来解答。

一个教得磕磕绊绊,一个学得将信将疑,却又如饥似渴。

这幅奇特的“教学”场景,在苏明志那间昏暗的屋子里,持续到了深夜。

当张氏拖着疲惫的身体从苏明志屋里出来时,脸上却带着一丝兴奋的光芒。

她看到苏明理居然还没睡,依旧在灶台边借着月光看那些废纸,心中更是感动。

“明理,快去睡吧,明日还要早起呢。”

苏明理乖巧地点点头。

接下来的几天,苏明志仿佛变了一个人。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唉声叹气,抱怨连连。

而是将自己关在屋里,将从张氏那里“学”来的那些“诀窍”和“新解”,反复琢磨,用心记忆。

他甚至开始主动翻阅那些他平日里最不耐烦看的蒙学典籍,试图从中印证那些“道理”。

每当遇到不解之处,他便会旁敲侧击地向张氏打探。

张氏则会悄悄地去问苏明理,然后再转告给他。

苏明志的自信心,在这些“茅塞顿开”的体验中,迅速膨胀起来。

他开始觉得,自己并非资质愚钝,只是之前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罢了。

现在,有了这些“高人指点”。

在他看来是母亲不知从何处得来的,反正绝对不会是苏明理那里来的。

他定能在这次小考中一鸣惊人,让所有看不起他的人都大跌眼镜。

他甚至开始幻想,自己考出好成绩后。

族学先生会如何夸奖他,族人会如何羡慕他。

苏大山和张氏又会如何激动和自豪。

至于苏明理,早已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

在他那日渐膨胀的自信心中,苏明理不过是一个碰巧知道些皮毛的黄口小儿,根本不值一提。

终于,族学小考的日子到了。

苏明志怀着前所未有的自信,昂首挺胸地走进了考场。

他觉得,自己这次定能脱胎换骨,一雪前耻。

然而,当考卷发下来,当他真正开始提笔答题时。

现实却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那些他以为已经烂熟于心的“新知识”。

在真正面对考题时,却变得模糊不清,似是而非。

他努力回忆着张氏转述的那些话,却发现很多东西只是记住了表面,并未真正理解其内涵。

有些题目,他明明通过张氏从苏明理嘴中讲过类似的。

但具体到考卷上,却又不知该如何下笔。

他开始慌乱,额头上渗出了冷汗。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他的考卷上却依旧是东拼西凑,错漏百出。

当小考结束的钟声敲响时,苏明志面如死灰,失魂落魄地走出了考场。

他知道,自己又一次,考砸了。

而且,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让他感到绝望和不甘。

回到家中,他便将自己关进了屋里。

晚饭时分,当苏大山开口询问考试情况时。

压抑了许久的怒火和屈辱,终于如同火山般爆发了出来,悉数倾泻到了张氏和苏明理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