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分居
有了孩子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吴青苹没法照顾孩子,只能把孩子放在公婆家照看。
每晚8点半收店,去见一下孩子,就回自己的房子睡,第2天又要早早6点起床准备饭店的事,是不可能半夜给孩子冲奶粉的。
作为独居的***,又长得如此好看,吴晓峰自然是特别紧张她。
他此次放假从广西回到普宁,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老婆吵架。
他心里有根刺,有谜团,他搞不懂老婆,为什么那么晚了还要出去喝酒,不可以早点喝吗?
为什么她要在别人家里喝酒呢?
万一喝醉了,都不知道那些男人会对她做出什么事来,因为只有男人才了解男人。
为什么她要跟别的男人那么亲近呢?
有丈夫有孩子的女人,就不能够检点一下吗?
他希望老婆耐心地解释,并给出保证,他想看到的是老婆对这件事认错的态度,可是没有。
吴青苹的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她觉得她己经解释了,不信她,还要她说些什么?
难道要她说从此以后宅在家里吗?
她只是嫁人了,并不是住进监狱里,她有社交的需求,她需要朋友,需要与人走动。
别说那晚她是去闺蜜家里,即使是去男性朋友家里,也并没什么,难道女人结婚了就不可以有异性朋友吗?
说什么为何不白天去闺蜜家,他又不是不知道,她白天根本离不开饭店。
两人各说各话,吵不出个结果。
“你对我的不信任是对我的侮辱!
你想清楚再跟我说,不然我不想待在这个家里!”
吴青苹气得胸口疼,扒拉几件衣服就说要去娘家住。
“走就走!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难道我不可以说你吗?
我说你了你还耍脾气,你这样算什么!”
吴晓峰心里也很气,眼睁睁地看着老婆离去。
二人就这样分居了。
刚开始都在气头上,过几天冷静下来了,彼此却有点思念对方,毕竟是有一定感情基础的。
吴青苹想:我走了又回去,他没来求我,我这样自己回去算什么?
他给我说几句好话,我就原谅他。
吴晓峰想:她是错的,我是对的,对的一方去求错的一方回家,世上哪有这样的事?
她若主动回家,我就原谅她。
二人都不想主动,吴晓峰很快回广西工作了。
后来他想跟老婆谈,发现自己依然躺在黑名单里,心里那个气呀,也不管她了。
吴青苹毕竟牵挂小孩,时不时还是会到婆家看望小孩。
只是公婆的脸色并不好看,看到公婆这样,渐渐去得少了。
而小夫妻的房子却再也没去住,只是中间过去收拾一些衣物和首饰来娘家而己。
吴晓峰再次从广西回到普宁,见老婆依然没回家,气不打一处来,就问他妈,“青苹有没有去看小孩?”
得到肯定的回复,他便跟他妈说道:“她连家都不回,小孩别让她看,有本事她连小孩都不要!”
峰妈惊讶地说道:“什么?
她连家都不回,难道她外面真的有人?
不行,我得跟你爸说,一起上她娘家***!”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就上了苹爸的家。
潮汕人嘛,又是亲家,气氛再怎么不好,坐下来也得先喝上一杯茶。
茶水入喉,憋在心里的话就可以开始讲了。
男方家人说吴青苹做法不对,置家庭于不顾;女方家人说吴晓峰太不会说话,能把人活活气死。
从刚开始的正常语速,到后来的大音量,接着是双方着急表态的噼里啪啦一顿输出,造成场面有点混乱。
最终是苹爸镇住了场子,双手做出大家别吵的手势,并进行了最终的表态。
“你们今晚过来,也是希望青苹回去,何必说些影响两家关系的话呢?
我这就叫青苹跟你们一起回家去!”
“爸,他们这样说话我怎么回去?”
吴青苹觉得娘家人受委屈了,不大想答应。
苹爸望向女儿,轻声说道:“你是不是想让事情没法收拾?”
吴青苹看见爸爸严厉而又无奈的眼神,垂下了头,再不开口。
当晚,吴晓峰和吴青苹终于过上了二人世界。
彼此对对方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夫妻关系,这么多年来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产生的感情,恨的是心里的怨气,并未完全放下。
“把我从黑名单里移出来吧。”
吴晓峰先开了口。
吴青苹没有回答,默默地打开手机,把微信和手机通讯录里黑名单的吴晓峰移了出来。
洗澡,关灯,躺下。
他伸手去碰她的腰,她一声吼叫:“别碰我!”
“你是我老婆,我碰你咋了?”
吴晓峰想到自己一个月才回来几天,不让碰,那自己回家干嘛?
“你都这样怀疑你老婆了,你还要碰***啥?”
吴青苹没好气地回道。
“如果我硬要碰呢?”
吴晓峰怒道。
“你硬来的话,我马上回娘家,你信不?”
吴青苹说完这话,两行不争气的眼泪便流了下来。
吴晓峰看到老婆哭了,心便软下来,扭过头独自睡觉。
二人背对着背睡,各怀心事,各自伤心。
吴晓峰想的是:我这个男人未免当得太窝囊了。
娶了个老婆,说又说不得,碰又碰不得。
吴青苹想的是:我是人,我是有感情的,我不是动物,只有***。
刚才在我家大吵大闹,现在还想碰我,不知道他有何脸面。
就这样生活了几天,吴晓峰的假期结束,又坐车回广西去了。
吴青苹照常白天在饭店里帮忙,关店去看孩子,然后又回自己的小家睡觉。
表面上,一切跟截图事件之前毫无变化。
实际上,夫妻二人,双方家人,心里都有了裂缝。
而这裂缝,可大可小,但可以确定的是,难以愈合。
为什么呢?
因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总得有人认错,没人认错又在一起,心中的刺就还是在的。
拔掉这根刺,只能靠有一方真诚地认错,或者双方真诚地认错,别无他法。
要知道,很多的事情,态度远比事件更为重要!